【捉對廝殺】OPEL Corsa & Mazda2

同級不同級

記者:文/Miao Wu、lulu整理 2011-04-14

四米等級的掀背車,一向是代步車與小家庭的主流,這是歐洲車廠的拿手強項,比起房車或休旅車,這種車要單純多了;配置堪用的動力系統,開起來不會有氣無力就好,不追求豪華舒適的配備,空間設計馬馬虎虎也OK,最要緊的是給它一張漂亮的臉蛋,再配上時髦帥氣的車殼,只要價格不要太誇張,通常都是暢銷排行榜的常勝軍。問題是,這一套不太適用國內。

台灣車市的詭異氛圍

5

台灣人的胃口很早以前就已經被慣壞,買台小車先看品牌,LOGO不中意就已經先淘汰三分之二,配備更要論斤秤兩,不夠頂級當然也搬不上檯面,廣告看太多的懂得問有沒有五顆星、六氣囊和ESP,雜誌翻爛的還會要求後座必須可以打平還要能藏到地板下,真皮內裝原木飾板還有鍍鉻軟塑膠,氣氛燈和除菌離子空調也要看得到,不然起碼來個17吋鋁圈外帶跑胎才不會看了難過;引擎排氣量越小越好,馬力越大越好,雙離合器變速箱更好,柴油必須安靜,汽油必須省油,缸內直噴再養一隻蓋瑞特,10秒破百只是基本,零四14秒台那才叫做誠意!當然車子保養必須很便宜,還要耐操耐用,以及萬年不跌的二手價。這樣的要求很過份嗎?套句嘴砲團的說法:小車牌價超過50萬的話,就沒有競爭力,「還不如收一收別賣了」。

3
非理性的預期心理迫使車商也要跟著用非常手段來投其所好,配備戰是其一,價格戰是其二,消費者已經逐漸能夠容忍甚至接受恐龍代理商哄抬車價的作法,如此一來,想要買到「超值」好車的可能性又更低了,只剩下冷門品牌迫於現實得端出好菜。
3

同級車真的同樣等級?

另一個問題是,雖然任何一家媒體在進行新車評比時,立足點都是尺碼相同與動力相近,但實際上會考慮購買小型車的消費者,不會因為Tiida車長超過4公尺,已經和Yaris、Swift屬於不同等級的車格,就不放在一起考慮;也不會因為Fiesta與Polo車長相近,排氣量相同,就把它們同等對待,光是價位與品牌的差別,往往就已經說明一切。說穿了,所謂的級距觀念,是車廠或媒體自己訂出來的遊戲規則,真正花錢買車的人,不會受縛這些無形的規範。因此,真要討論同級車,只要是價格、功能性、車型,甚至任何一項特徵接近,就可以成立。所以,從Mazda2與Corsa這兩款車上,除去尺碼的類似,也能找到重疊的屬性,以及截然不同的考慮重點。


經營態度決定品牌價值

5
▲尾燈造型可能是少數幾個外觀上比較類似的部位。

從價格上看來,牌價名義上超過90萬的Corsa,實際上議價空間很大,可能最後能以不到80萬的價格牽回家,這和Mazda2頂級車型比起來,差價沒有想像中來得大,卻多了許多主被動安全配備,這是否能夠抵消它在後續保修及零件供應上的劣勢?當然這都是總代理對於品牌永續經營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MAZDA在國內無疑仍是第一線的汽車品牌,早先引進的Mazda2與現在小改款後車型,在配備方面幾乎相同,價格倒是已經向上翻了兩級!三種等級中,最貴的Sport型如今已經來到73.9萬了,其實就只是多了外觀空力套件、Keyless和升級16吋輪圈,卻比頂級型少掉皮椅和恆溫空調,連個尾飾管都沒有,價格因此多出4萬元,究竟划不划算,取決於消費者的喜好,倒是整部車沒有可以用來向其它小車炫耀的特點,可能廣告上會比較沒看頭。幸好六、七十萬的小車也不過就那幾部可以選,而且每部外型都各有各的風格,Mazda2俊俏的外型相信在這方面還是很有競爭力的。作為擁有家族中最年輕造型的Mazda2,全車流線塑造出來的動感形象非常成功,前後也相當諧調,雖然原廠認為這款車比較適合輕熟女客層,不過新的外型相信還是男女通吃。

3
至於OPEL方面,代理權目前雖然仍掌握在裕隆通用的手中,不過由於母集團早就將事業重心投注在LUXGEN上,造成整個GM體系在台灣形同名存實亡,展示點更是持續縮編。從樂觀的角度看來,這給了消費者有機會撿到便宜,但實際上,整個車系可以選擇的車型極少,難免給人「清庫存」的不良觀感,當然也讓真正對OPEL產品有興趣的人,最後只能轉移目標,無論業者下一步想怎麼做,對於OPEL品牌形象的傷害已經造成。


歐日設計重點的差異

5

其實Corsa在歐洲還是賣得不錯的,算是OPEL的搖錢樹之一,只是眼前的這款車在2006年就已經推出,如今外型大幅度變更的小改款新車也在三月開始在英國開賣,當然短期內國內要看到新車的機會是有點悲觀的。和它的市場競爭對手比起來,它畢竟還不至於老態龍鍾,這是OPEL車型一向都相當穩重的設計理念造成的結果,這家車廠偏好的風格或許不夠浮誇前衛,但也沒那麼容易落伍;即使現在回頭看看上個世紀的前幾代車型,Corsa圓潤可愛的造型和同時期的小車比起來還是很有味道,尤其三門車型更是不敗的經典。這次來自經銷商的借測車,車頂與引擎蓋多了黑色車貼和方格旗圖騰,也加強了它的運動化形象,不知道是不是業者認為這樣比較能吸引消費者上門。不過即使如此,當Corsa停在Mazda2旁邊,就很容易看出東西兩方詮釋掀背車的觀點差異:MAZDA塑造出車尾躍動的姿態,以及一氣呵成的車頂圓弧,比起Corsa相對辨識度較低的車型特徵,的確會比較容易抓住年輕人的眼光,所謂的品味還是難敵車市潮流的。

3
3
進入Corsa車廂,紅黑雙色強烈對比的組合,怎麼看都比Mazda2的灰色內裝搶眼,即使後者加入了紅色滾邊也無濟於事,要比鋼琴烤漆面板,Corsa的豪氣作風,只會讓Mazda2的中控台顯得小氣。或許是集團傳統使然,裕隆通用一直很喜歡主動在旗下的車上加裝台製配備,最常見的就是皮椅和音響系統以及導航裝置。這樣作當然是強化歐規車在配備賣點的缺憾,讓它的定價看起來更“合理”,不過部分忠實的歐洲車迷卻不見得買單,要求原廠改回原配大有人在。還記得上一次我們試駕Corsa 1.4時,車上還有一套功能蠻其全的6.5"影音導航螢幕,不過這次的試駕車換成了一個小彩色螢幕,同樣能夠顯示中文曲目與電台資訊,只不過半繁半簡的字體實在小得可憐。
3
3


安全性與便利性的衝突

5
▲兩者的空間規畫能力都不突出,沒有包覆的手套箱也可能造成日後異音的來源。

歐日車在人工界面上的差異其實也很大,在接觸這麼多的車之後有個感觸,歐洲車經常過度顧及安全考量,在控制鍵安排與座椅調整機構設計,都會讓駕乘者不容易因為一時疏忽而影響行車安全,但消費者若不知情或不領情,很容易就會認定歐洲車這方面的設計比不上日本車,「很不貼心,永遠都不會進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德國車手動座椅的椅背調整旋鈕,想要調整角度只能慢慢轉,而且還得用力點才轉得動!這是怕設計成拉柄式快放機構可能因為誤觸而造成危險,同時受到衝擊時,旋鈕固定的強度也好過拉柄式。

3
3
另一個例子就是音響螢幕,歐系車特別是德國車,若有螢幕設置的位置幾乎都會高於視野水平,盡量安置在控制台最高處,降低駕駛低頭分心的機會,而日本車就比較沒有這樣的特徵,通常只是配合中控台設計直接安插。其它像是歐洲小車總是找不到杯座種種傳統,多少也有這樣的理由,不過近年來在競爭力與市場需求的壓力下,這種堅持已經慢慢妥協了。
3


數據不能代表一切

5
▲帳面數據馬力相差13匹的情況下,反而是排氣量較小的Corsa感受較強的動能。

動力表現上,1.5升沒有比1.4升好多少,自然進氣引擎13hp與1.0kgm差異性,遠不如變速系統的齒比調校來得重要,兩者都是4AT,若要比哪具變速箱比較聰明,必須把票投給Corsa。而從實際公路表現上看起來,Mazda2也只是數據漂亮,提速感與平順度都小遜Corsa,彎道表現的安心感高下立判,畢竟OPEL為Corsa安裝了ESP plus、六氣囊以及氣壓式懸吊,還有IDS plus整合操控系統,彎中穩定性與名氣響亮的Fiesta已經平分秋色,但駕馭樂趣更甚許多,根本是四輪獨立懸吊中級車才看得見的水準,面對自詡「操控為小車翹楚」的Mazda2,當然沒有懼色。

3
3
在Yaris與Tiida的瓜分下,國內小車所剩無幾的需求量讓許多車廠不願貿然國產化,而選擇以直接進口的方式銷售。這種作法雖然會讓它的價格無法大眾化,不過卻有保留原廠品質的優點,能夠吸引重視細節的內行買家,願意投資更多來滿足他們的需求。目前市面上逐漸熱絡的小車戰場中,Corsa雖然逐漸淡出但並沒有完全退出,堅強的產品力見證了這家德國品牌如何看待新生代小車的態度,OPEL希望消費者買車要「掀引擎、看底盤」,這種搭載先進科技水準的汽車,其實和國產車一樣,貴都貴在配備而已,只不過Corsa貴的是「看不見的配備」,只輸在代理商「看得見的態度」上。
3
至於Mazda2就像是大考中常見的黑馬,各個科目都沒有出現高分的情況下,以均衡的實力擊敗了模範生,展示了這幾年日本車在經營掀背車的努力成果,能夠在車壇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實也不足為奇。只不過,這位黑馬目前正面對日圓大幅升值的強大壓力,年底還有實力更堅強、即將插班的轉學生就要報到,真正的挑戰其實才要開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