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BMW i3 S

樂趣電動車

記者:圖、文/Dean Chou 版面構成/lulu 2018-05-03

不知道各位是不是手機重度使用者,看到手機蓄電量不斷下降會感到心慌,如果是!我相信你看到電動車的電量不斷減少,也會產生相同的恐慌。但你放心這次BMW推出小改款i3特別將電池容量加大,也就是可行駛里程增加,從原本的130公里增加至200公里。而我們這次所試駕的i3是S性能版,靜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時只需要6.9秒,這樣的性能數據讓我越來越愛純電生活了。

4

BMW看重電動車的發展,特別成了i獨立部門,就是希望能用最大的支援來研發電動車。目前i部門的主要產品有i3與i8兩款車,i8是一輛具有豐富駕駛樂趣的雙門跑車,i3則是以都會使用為設計方向。電動車絕對會是下一個時代主力交通工具,在這個過渡期消費者如何去適應另一種駕馭模式,需要時間慢慢來改變,就像手機從原本只能撥打電話到一支手機連上網處理所有事情,科技的轉變有著無限可能。


S版本性能加持

先前我們試駕過i3 REX版本,車尾配置一具0.65升兩汽缸的引擎來充電增加額外里程數,過程中不太擔心電量慢慢減少,因為當電池電力不夠引擎會啟動幫助電池充電。在純電版本中,就沒有引擎的配置,完全是靠電池電量來走行,這點確實很擔心電量是否能夠完成一天的試駕行程。小改款後的i3更換了電池,原本的60Ah鋰電池替換與Samsung SDI共同開發的94Ah高壓鋰電池組,相同的大小功率提升到33kWh,續航力跟著從原本的130公里左右增加至200公里,當然這也要看駕駛著的風格決定行駛里程。

提高的電量與輸出功率,搭載之電動馬達擁有184匹德制馬力、27.5公斤米最大扭力,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時只需6.9秒。
▲提高的電量與輸出功率,搭載之電動馬達擁有184匹德制馬力、27.5公斤米最大扭力,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時只需6.9秒。
提高的電量與輸出功率,搭載之電動馬達擁有184匹德制馬力、27.5公斤米最大扭力,從靜止加速至100公里/小時只需6.9秒,如果是內燃機引擎要有這樣表現,馬力至少要有兩百匹以上才能達到。電動車的輸出直接,有點類似柴油車的低轉速高扭力,踩下踏板動力直接湧現,伴隨而來的像是捷運的運轉聲音,馬達能快速帶來最高輸出直接傳遞於車輪。

底盤採前麥花臣、後五連桿設計,電池擺放於車底帶來優異的低重心,馬達放於後輪帶來後輪驅動轉向特性。話說i3 S並非以駕駛樂趣為特長,實際山路激烈操駕它的樂趣不亞於其他BMW內燃機車款,指向靈敏、加速輕快,蜿蜒道路可得到品牌強調的駕馭樂趣。只不過激烈駕駛會讓電池耗電量增加,從儀錶中看到可行駛里程快速減少,為了不出現沒電回去的窘境,抑制右腳、回復正常狀態,好好體驗一下純電的行駛樂趣。
放掉油門後的馬達回充電力,阻力有點類似檔煞的效果,控制得宜在市區幾乎不需要踩煞車。
▲放掉油門後的馬達回充電力,阻力有點類似檔煞的效果,控制得宜在市區幾乎不需要踩煞車。
BMW i3電動車加速敏捷之外,放掉油門後的馬達回充電力,阻力有點類似檔煞的效果,控制得宜在市區幾乎不需要踩煞車,提早收掉油門車速會很迅速的銳減,距離抓的精準能剛好的在前車後方停下。電動車沒有引擎噪音,都市小巷中需要特別注意其它用路人有沒有注意到你,很怕一不小心因為過於安靜而發生意外。i3的排檔邏輯很直接但是與傳統車款相反,往前撥是D檔,往後撥是倒檔,初次駕駛需要時間適應一下,我就發生因為下意識排檔往後撥以為是D檔結果發生車輛往後走,檔位的操作要特別注意。
行李廂下方有電動機構模組,沒有多餘的空間置物及擺放備胎。
▲行李廂下方有電動機構模組,沒有多餘的空間置物及擺放備胎。
前方有小小的置物空間,左右兩側能快速檢查一些油料以及水量。
▲前方有小小的置物空間,左右兩側能快速檢查一些油料以及水量。


未來車結合新樣貌

4
▲電動車不需要考慮到散熱問題,所以車頭以低風阻為前提,沒有過多的孔洞影響。

電動車在外觀比起內燃機引擎有更多創造空間,因為不需要考慮到引擎散熱問題,只管造型與風阻就好。小改款外型上做了小變動,延續BMW i專屬的LED U型頭燈及水平配置LED方向指示燈,搭配經典的雙腎型水箱護罩,讓整體造型更顯前衛、動感。S版本以黑色高光澤材質裝飾於銀色雙腎形水箱護罩內外邊框,以及前保桿上的U型造型線條,塑造銳利、運動化的視覺印象。

輪胎尺寸看似很大,其實接觸地面的寬度只有175mm。
▲輪胎尺寸看似很大,其實接觸地面的寬度只有175mm。
上面的插頭是一般充電使用,下面的則是快充專用插頭。
▲上面的插頭是一般充電使用,下面的則是快充專用插頭。
車側車門上方自A柱延伸至C柱採霧銀飾條設計,與黑色車頂型成強烈對比。
▲車側車門上方自A柱延伸至C柱採霧銀飾條設計,與黑色車頂型成強烈對比。
車側車門上方自A柱延伸至C柱採霧銀飾條設計,與黑色車頂型成強烈對比,為全車增添動感氣息。輪拱造型呼應車頭,同樣採用黑色高光澤處理,標備加寬20mm的20吋專屬輪圈,增添濃厚的性能氛圍。自C柱延展至後檔玻璃的大面積車窗的透明採光效果,搭配無窗框車窗設計,強調輕量化特性,同時也訴說著環保電能的內涵。車尾更加寬闊的自信氣息,尾門下緣勾勒的銀色飾條設計,以及重新調整位置至接近尾門邊緣的車型銘牌。S版本更提供專屬車型銘牌,搭配專屬後保桿輪廓設計,刻意營造出不一樣的特殊氛圍。


4

BMW i3車內使用的材質都以環保著稱,內裝的用料都是採用羊毛等永續材質,特殊的紋路帶來車內不一樣的感覺。

3
歸功於2,570mm的長軸距以及無中央傳動軸的設計,提供超乎想像的寬敞乘坐空間。
▲歸功於2,570mm的長軸距以及無中央傳動軸的設計,提供超乎想像的寬敞乘坐空間。
看似小小的電動車,歸功於2,570mm的長軸距以及無中央傳動軸的設計,提供超乎想像的寬敞乘坐空間;
雙開式尾門方便後座乘客上下車,也帶有著些與未來感。
▲雙開式尾門方便後座乘客上下車,也帶有著些與未來感。
對開式車門提升乘客上下車時的便利性。
直覺式操控排檔桿則整合至方向盤機柱右側,創造出懸浮般的視覺感受。
▲直覺式操控排檔桿則整合至方向盤機柱右側,創造出懸浮般的視覺感受。
雙螢幕設計,一個是儀錶板專用,一個是iDrive影音系統專用。
▲雙螢幕設計,一個是儀錶板專用,一個是iDrive影音系統專用。
內裝設計承襲BMW一貫的駕駛者導向座艙配置,方向盤前方的5.7吋液晶儀表板讓時速、電量、充電情況等行車資訊一目瞭然,直覺式操控排檔桿則整合至方向盤機柱右側,創造出懸浮般的視覺感受。
Electronic Sensatec皮質及高級織布混搭的座椅,搭配Andesite Dark Matt深色霧面飾板,營造高質感的座艙氛圍。
▲Electronic Sensatec皮質及高級織布混搭的座椅,搭配Andesite Dark Matt深色霧面飾板,營造高質感的座艙氛圍。
原需選配的Loft風格套件在i3 S列為標準配備,Electronic Sensatec皮質及高級織布混搭的座椅,搭配Andesite Dark Matt深色霧面飾板,營造高質感的座艙氛圍。
全車系皆標準配備5/5分離可折式後座椅背,載物空間瞬間增加無拘束。
▲全車系皆標準配備5/5分離可折式後座椅背,載物空間瞬間增加無拘束。
全車系皆標準配備5/5分離可折式後座椅背、絲絨腳踏墊、6.5吋iDrive中央顯示螢幕、藍芽免持行動電話系統及USB連接裝置、後方停車警示系統、倒車輔助攝影、動態行車模式切換等豪華配備,試駕車款有選配原廠衛星導航。


電動世代需要時間適應

目前的電動車普及率不高,最大原因不外乎車價比起一般內燃機引擎高出許多,另外就是充電上的疑慮,無法快速取得以及充電速度上面的問題,如果撇開以上都不考慮的話,電動車的便利性絕對不亞於目前的引擎車輛。整天的試駕過程中,電動車在台北都市用車環境下帶來許多優勢,輕快的加速、靈活的操控,能輕易穿梭在大街小巷內,特殊設計的輪胎迴轉直徑僅有10.31m,迴轉、過小巷、停車特別輕鬆。短期內或許看不出電動車對於大環境下的影響,但以零排放的標準來看,對於環境有很大幫助,空氣感覺也清新,就算停車吹冷氣也沒有空汙的影響,這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優勢。

但我了解大多數人對於電動車的蓄電量存在很大的疑慮,就算是我也是一樣,每當看見電量下降心中不免緊張起來,那種擔憂還無法像進加油站般迅速加滿油解決。以目前大台北地區來看,充電站比起以前數量增多,只要是公有停車場或者大型百貨公司停車場都能看見充電站的蹤跡,而且還是免費使用,插頭上,去吃個飯、逛個街回來就能多幾趴電力,雖然沒有專用的充電站快速,至少能減輕電力帶來的壓力。改款後的i3 S售價調整為199萬元,199萬元購入電動車,除非財力雄厚或者想要與眾不同,如果我能負擔的起,我倒是也想買一台來代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