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廠故事】BMW M GmbH四十週年(上)

願M Power與你同在

記者:文/HAYABUSA 版面構成/lulu 2012-07-11

「公司就跟人一樣,如果它投身運動領域,那麼它就會變得精實、訓練精良,並充滿熱情與戰力。」這句話是BMW AG銷售董事Robert A. Lutz於1972年為當時集團旗下最年輕的子公司BMW Motorsport GmbH所下的註解。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是全球性能車迷們耳熟能詳的M GmbH(如果用M Power稱呼相信大家更有感覺),不過精實與訓練精良的人員、體制與對工作充滿的熱情與戰力則是一如四十年前。

賽場得勝老手

5
▲E34 M5 Saloon、E28 M5與當背景的M1

1970年代對BMW來說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Eberhard von Kuenheim的帶領下,年輕的管理董事會制定了一連串讓公司營運更上層樓的計畫。包括了興建傳奇性的「四圓筒」集團總部,與擁有自己的運動部門。

藍、紫羅蘭、紅色三道斜紋加上M字樣,是許多熱血車迷們心中崇尚的圖騰
▲藍、紫羅蘭、紅色三道斜紋加上M字樣,是許多熱血車迷們心中崇尚的圖騰
BMW在賽事運動上所擁有的機會及需求遠超過當時集團的運動部門所能負荷與掌握。像BMW 1800TI、2000 TI與02系列都是賽場上非常搶手的競技車輛,贏得的賽事是一個接一個,但BMW自己卻只能滿足一小部分的車隊需求,大部分的賽車車輛維修、改裝、銷售都被改裝廠所吃下。
Fomula 2賽車引擎
▲Fomula 2賽車引擎
此外,BMW自1960年代中期後也開始投入Formula 2二級方程式賽事,多年來各大使用BMW引擎的車隊也拿下無數次分站冠軍與歐洲賽冠軍,可說是主宰賽場,因此一個組織精良能夠運籌帷幄的運動賽車部門自是不可或缺。
Motorsport GmbH的形象海報
▲Motorsport GmbH的形象海報
Motorsport GmbH總部大樓
▲Motorsport GmbH總部大樓
BMW Motorsport GmbH於1972年5月1日正式接下BMW在賽車領域的挑戰,初期共有35名員工,領航者則是總監Jochen Neerpasch,它曾做過PORSCHE的廠隊車手也當過FORD的賽車部門總監,是位經驗豐富的老手。數月後他們搬進鄰近慕尼黑工廠,佔地8000平方公尺,擁有維修與研發工作室與賽車引擎生產線的Motorsport GmbH總部。


當代房車賽大腕─3.0CSL

5
▲3.0CSL是早期為Motorsport GmbH拿下許多冠軍的大功臣

與此同時,Motorsport GmbH也開始研發新的競技車輛3.0 CSL,其車門與引擎蓋都是鋁合金製成,五速手排變速箱則使用鎂合金外殼,全車重量僅1092公斤。不過這部車的真正「亮點」則是引擎蓋下的3340cc排氣量直列六缸12氣門引擎,在當時就採用了噴射供油方式,壓縮比為11:1,最大馬力360匹。這也是BMW為賽車所做的最後一款每缸二氣門引擎。

3.0 CSL登場後立刻在賽場上發光發熱,車手Hans-Joachim Stuck與Chris Amon首次出賽就把在德國Nurbergring舉行的房車大獎賽冠軍拿到手。BMW也是24小時利曼耐久賽房車組的總冠軍。

除了賽車的開發外,不斷培養和訓練賽車手也是重要工作
▲除了賽車的開發外,不斷培養和訓練賽車手也是重要工作
之後的數年3.0 CSL也不斷創造輝煌成績,於1973至1979年間拿下六次歐洲房車賽冠軍,在國際間各大賽事也稱霸將近十年。這段期間它也不斷進化改良,如搭載BMW首具四氣門六缸引擎、1974年時裝上了防鎖死煞車系統的原型,遠早於後來成為7系列標準配備,到了它賽車生涯的最後幾年,最大馬力輸出甚至衝到800匹。1976年由Ronnie Peterson所駕駛CSL,還刻意將其3.2升雙渦輪引擎的馬力輸出調降至750匹,但仍然是BMW在賽車場上馬力最強大的房車。

在歐洲房車與二級方程式賽車在賽場上連連取勝之後,1975年BMW又將目標轉移到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投入美國的IMSA賽事。並且取得當年的車隊年度冠軍,讓BMW的金字招牌在美國也擦得啵亮。


1978年全球跑車界大震撼─BMW M1

5
▲M1是Motorsport GmbH第一部純為競技所全新開發的車

Motorsport GmbH接下來的計畫就是做出一部純為競技打造,不以現有量產市售車為基礎的競技車輛─M1。

以「M」加上數字的車名命名,就從M1開始
▲以「M」加上數字的車名命名,就從M1開始
原本的計畫是BMW這邊負責各項配備,而車身與底盤則由LAMBORGHINI提供。不過LAMBORGHINI因為後來財務狀況吃緊,使得這個計畫被迫停頓,BMW也不得已只好另尋合作夥伴,將空間樑架供應交給Marchesi、玻璃纖維強化樹脂供應交給T.I.R這二家義大利公司。喬治亞羅的ItalDesign公司負責主裝與內裝。
M1道路版車款雖然售價頗高,但仍受到車迷們的支持
▲M1道路版車款雖然售價頗高,但仍受到車迷們的支持
有了車,當然也要有發揮的舞台,Jochen Neerpasch總監與F1大老Bernie Ecclestone、Max Mosley合作,推出了ProCar系列賽事,在1979/80 F1大部分歐洲賽中擔任開幕暖場賽事。
Nelson Piquet駕駛M1 ProCar廠車
▲Nelson Piquet駕駛M1 ProCar廠車
由於FIA Groupe 4級別賽事規則要求必須有至少生產四百輛的門檻,只有1.14米高的中置引擎車M1也就推出了可合法行駛公路的道路版車款,也是第一部掛著「M」車名上市的車。
M1 Procar摩納哥站大獎賽
▲M1 Procar摩納哥站大獎賽
雖然價格不斐(1978時售價10萬馬克),但仍然是供不應求。根據一家權威性汽車雜誌的測試,277匹最大馬力的M1極速可以做到213km/h,難過會受到許多熱狂車迷的支持,包括F1世界冠軍車手Alan Jones也是它的車主之一。
1979年Andy Warhol駕駛的M1藝術彩繪車
▲1979年Andy Warhol駕駛的M1藝術彩繪車
至於賽車版的M1那就更猛了,470匹馬力輸出的ProCar廠車可以做到超過300km/h,著名的F1世界冠軍車手Niki Lauda也在八場M1 ProCar比賽中拿過三次冠軍。M1在賽場上大大露臉之後,Motorsport GmbH又開始著手下一個工作,於1980年開發M535i,將635CSi的每缸二氣門六缸引擎移植過去,218匹的馬力輸出讓5系列成為性能房車界的新天王。


1980年代:渦輪引擎奪得F1世界冠軍

5
▲Motorsport GmbH所打造的BMW F1渦輪引擎

1980年,Jochen Neerpasch離開Motorsport GmbH,由 Dieter Stappert 接任總監職務,Paul Rosche則是團隊中引擎研發的首腦。除了人事變動外,BMW宣布開始投入F1一級方程式賽事對Motorsport GmbH來說更是重大的消息。研發團隊開始打造第一具BMW F1引擎,他們以以一般量產車的1.5升排氣量引擎為基礎,透過引擎鬼才Paul Rosche的神之手,開發出八百匹馬力輸出的F1引擎(提醒一下:排氣量是1.5升)。

1.5升排氣量下,BMW F1引擎擁有高達八百匹馬力的驚人輸出
▲1.5升排氣量下,BMW F1引擎擁有高達八百匹馬力的驚人輸出
這驚人的數據背後有二個祕密,一是16氣門技術,另一個則是由Digital Motor Electronics所操刀開發的渦輪增壓技術。
Nelson Piquet駕駛Brabham BMW BT52於1983年F1巴西站
▲Nelson Piquet駕駛Brabham BMW BT52於1983年F1巴西站
有了強悍的兵器,巴西車手Nelson Piquet在1983年便為Brabham BMW車隊拿下世界冠軍,到1997年時,BMW總共拿下了九個大獎賽分站冠軍。BMW也以引擎供應商身分提供Arrows、ATS、Ligier、Benetton等車隊M渦輪引擎。1986年Gerhard Berger 在墨西哥為Benetton所拿下的冠軍,也是彰顯這具渦輪動力單元的最後一個獎杯。

1983年另一個重大變化,則是BMW集團讓Motorsport GmbH從專注於在賽車場上獲勝,轉型為開發高性能技術的公司。從設計、研發到測試都要包辦,提供高性能的產品給賽車車隊與一般的客戶。


M1直六導入市售車M5與M635CSi

5
▲M5性能強悍,外觀卻與標準車型沒太大差異,是標準的羊皮狼

開始將眼光放到市售高性能車款的Motorsport GmbH,首波的計畫就是將M1的直列六缸每缸四氣門引擎移植到M635CSi與M5身上。

M635CSi也是得到M1直六引擎移植的受惠者
▲M635CSi也是得到M1直六引擎移植的受惠者
特別是M5的推出立刻在全球性能房車界造成震撼,也可以說是非常「羊皮狼」的車款。從外觀上幾乎很難與標準的五系列做分別,但其286匹最大馬力輸出卻幾乎超過入門的518i三倍,245km/h的極速也讓對手只能瞠乎其後。
M635CSi於Monza站的Groupe A級別房車賽
▲M635CSi於Monza站的Groupe A級別房車賽
1984年M635CSi於DPM Group A級的比賽
▲1984年M635CSi於DPM Group A級的比賽

跑房車界指標─M3問世

M3是Motorsport GmbH首部同時開發賽車版與道路市售版的車款
▲M3是Motorsport GmbH首部同時開發賽車版與道路市售版的車款
當BMW退出了F1賽事之後,Motorsport GmbH將所有的資源與心力轉移到房車賽事上,這也造就了1986年BMW M3的誕生。這部雙門跑房車也是他們首次同時開發道路市售版與工廠賽車版的車款。
E30 M3於1987年在越野拉力賽Group A級的比賽
▲E30 M3於1987年在越野拉力賽Group A級的比賽
符合房車賽法規需有5000部以上市售車的要求,而在各方面設計上也以符合Group A級別的賽事規範為考量。由於研發、測試道路車與賽車的工作已經超過Preussenstrasse總部的負荷,Motorsport GmbH於1986年搬到慕尼黑市郊Garching的新總部作為他們第二個家。
Roberto Ravaglia於1987年贏得世界房車錦標賽冠軍
▲Roberto Ravaglia於1987年贏得世界房車錦標賽冠軍
1988年E30 M3 EVO1
▲1988年E30 M3 EVO1
M3登場以後,又再次出現BMW在賽車場上過關斬將的畫面,1987年義大利車手Roberto Ravaglia就拿下了世界房車錦標賽冠軍。之後幾年依舊是所向披靡,M3拿下了二屆歐洲房車賽冠軍、二屆德國房車賽(DTM)冠軍與其他大大小小國際賽事的冠軍,也奠定了在車壇上的地位。

按此接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