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電都漲,最該漲的是新台幣!

記者:Kevin Lo 版面構成/lulu 2012-05-28

台灣是個能源與大宗物資都靠進口的國家,但經濟的成績單GDP卻大多倚賴出口,長久以來為了保有經濟成長的數字,不敢讓新台幣大幅升值,始終對維持一美元兌換三十台幣左右的匯率,結果就是台幣的購買力跟著美元下降,民生物資、石油、原物料價格飛漲,美國強權承受得起,我們可承受不起!


美國市場的強勢也許大家不太理解,我舉個例子,二十年前BMW 325i售價大約三萬美金,現在價格也差不多三萬,但在台灣同樣的車型,從一百五六十萬漲到兩百五六十萬,看出來了嗎?強勢的市場與貨幣,可以大量印鈔票仍舊控制世界的基礎價格,更能要求供應者維持原本的價格,數十年不變。效果就是讓歐元上漲,以抵消歐洲輸出到美國的價格能不因通貨膨脹而越賺越少。歐元剛開始時只有美元的0.8倍,最高曾是美金的1.5倍,最近因為歐債問題而下降,對台幣是1:38左右,仍然比美元高許多。假設歐洲輸出美國的成本是三萬美金,歐元開始時需37500歐元,現在成本只需要約24000歐元,是不是看起來成本降低了呢?反之為了和其他人競爭出口貿易的辛苦台灣人,由於綁定了美元的匯率,過去十幾二十年來看似出口成本都差不多,但在大量需要進口的原物料方面就吃足了苦頭,畢竟我們沒有夠大的市場足以要求持平的價格,為了維持GDP數字,維持出口貿易的競爭力,任由台幣匯率綁住購買力快速沈淪的美元,使進口商品的成本快速飆漲。舉個更明確的例子,十幾年前我到歐洲買了一只機械手錶,現在同等級的錶賣價貴了兩倍多,原因就是歐元為調適亂印鈔票的美元而增值,台幣卻跟著美元沈淪,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工作,綁住美元的結果就是台幣越來越薄,以前五十元可以飽餐一頓,現在一百元才勉強吃頓像樣的套餐。

我還沒資格倚老賣老,這只是過去二十年間發生的事情。在歷史的洪流中,除卻戰亂,從沒有全球通貨膨脹到這麼嚴重的例子。兩三百年以前甚至更久的歷史,一枚金幣的購買力可以維持一世紀甚至更久,而我們所用的紙鈔不過短短二十年就嚴重流失購買力,難怪黃金會從每盎司三十飆漲到一千八佰美元,脫離黃金本位的美元確實造成了世界的災難,唯一獲利者只有拳頭最大的美國。

為何我們需要習慣通貨膨脹呢?小時候早餐陽春麵五元,現在買不到了,隨便吃個早餐也要五六十元,短短幾十年物價漲了十倍。更可笑的例子是保險,三十年前買個一百萬人壽險很有價值,現在到期了,一百萬只能買一台車,保險嗎?能保障終身嗎?為了爭取出口貿易,壓抑台幣的上漲,使小百姓購買力短縮了十倍,中間的緩衝是購買廉價品質差的大陸貨,不得不如此,那麼,平衡點在哪呢?我們用低油價、低電價、低匯率保護了出口貿易,卻讓日常所需的食材、物料大幅上漲,有錢人當然承受得住,小老百姓難道不怨聲載道嗎?與其批評調漲油電,不如想想,台幣有那麼不值錢嗎?當然這牽涉很多貿易問題,包括美牛牽制的FTA簽訂,想到這個,就又很想罵台灣的大媒體和政客如何能使台灣成為民主的最壞典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