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 傳動的藝術家-奧迪

傳動的藝術家
奧迪Audi


AUTI TT概念車

        緊扣相連的四環標誌象徵匯集科技、智慧、藝術、創意四大內涵的造車哲學於一身的傳動藝術家。

        「連環」法,展現的是中國魔術奧妙的技巧。
「五連環」,奧林匹克世界運動會,表現的是人類憑藉體能與智慧,不斷超越巔峰的精神。
「四連環」訴說的,則是世界車壇上,一位傳動的藝術家──奧迪Audi車廠興旺的故事。

四英雄攜手造汽車

        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
        首先談談這位傳動藝術家──奧迪名稱的源起。Audi創始者奧古斯特‧賀希博士(Dr. August Horch) 於一九○一年推出Audi史上第一部汽車以後,就始終以其先進的科技成就享譽全球車界,而Audi一詞則是August的拉丁同義字。
        Audi前身為Auto union AG。這段歷史要回溯至一九三二年,當時德國的經濟相當不景氣,身為「經濟引擎」的汽車工業更是岌岌可危。於是四家「英雄所見略同」的知名汽車廠Audi、DkW、Horch及Wanderer合併成汽車聯邦,並協定以四圈連環作為廠牌的標誌,象徵在獨立自主的精神下,結全群力,開創汽車工業的康莊大道。
        一九六九年Audi又與Neckarsulm地方一家十分成功的NSU Motorenwerke AG汽車公司合併為Audi NSU Auto Unio AG,並與握有最多股權的福斯VW汽車聯營而成為福斯集團(VW Group)旗下的一員;一九八五年正式定名為Audi AG。
         幾乎是相同的軌跡與模式,世界各國的汽車工業多發軔於織布機與腳踏車業,例如奧迪「汽車聯邦」裡的NSU車廠,在一八八○年至一八九二年之間,就是生產精密織布機為主業。一八八六年開始產製前後輪比例差異極大的原始腳踏車,現今在馬戲團表演時,還常看見它的蹤影。
        NSU車廠於一九○九年推出Neckarsulmer 10/20 hp 汽車;而Wanderer車廠則於一九一○年展示3匹馬力的Wanderer雙汽缸車種;而一九二六年出廠的Type 303是德國第一輛八缸車種,一九○三年間的10/12 hp Ton neau則是Horch車廠的代表作;一九三○年上市的Type V800 4.8車款,則是DKW車廠的力作。

AUDI Quall 20V

亮眼的成績單

        在汽車業蓬勃發展的三○至五○年代,奧迪汽車聯邦的成績單很優異,讓人津津樂道的有:
        一九三一年──於柏林汽車展中,推出全球第一輛前置引擎前輪驅動(FF)汽車,到今天已有近百分之八十的汽車採用這種驅動設計。
        一九三四年──汽車史上汽缸數最多的V-16缸汽車問世,其中置引擎的設計,迄今仍為以速度為重心的各式F1賽車所採用。
        一九五四年──一位Felix Wankel工程師提出迴轉式引擎(Rotary Engine)的構想,奧迪車廠將它實物化,搭載於NSU Prinz 1000 Spider車款上,於一九六三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大放異彩。這種引擎曾在美國猶他州的一項實驗中,締創每公升的輸出高達二百匹馬力的紀錄。稍後由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買下迴轉式引擎的專利權,經不斷研發精進,配置在其RX-7型車種上,終於一九九一年的法國利曼二十四小時原型車大賽中勇奪世界冠車。
        一九六七年十月,NSU以配置雙迴轉引擎RO 80車款進軍英國市場,此款使用三速半自動排檔,四輪碟式煞車等高級配備、低風阻係數的新車,立即轟動英倫,名噪一時,不僅當選一九六七年「Car of the year」,並成為自一九五五年雪鐵龍Citroen D3型之後,車界與車迷之間最熱門的「技術性發展」話題。
        五○年代之後,伴隨著科技發展及能源危機而來的追求安全、經濟、舒適的造車技藝,奧迪汽車的表現同樣十分要得:
        一九七六年──在世界性能源威脅陰影中,推出兼顧性能及經濟效益的革命性五汽缸引擎,不僅有六缸的動力,也具備四缸的經濟性。
        一九八○年──首先將?定式四輪驅動使用於轎車上,開創四輪驅動的風潮,拓展轎車的行動領域,將人類的活動觸角,帶領至全新的自然層面。
        一九八二年──風阻造型係數僅0.30的全新Audi 100誕生,立即引發車界追求「水滴式」低風阻造型的潮流。而楔形車頭及平貼式車窗設計,迄今仍為全球各汽車廠所競相模仿。並使世人認識到造型也是汽車性能的一部分。

AUDI Coupe

開創四輪驅動先河

        近年來Audi的空氣力學科技不斷發展,使Audi 80及全新的Audi 100擁有低達0.29的風阻係數。Audi車廠這種兼顧四門轎車的操控性、舒適性與經濟性,在世界車壇上有一定的讚譽,而具有高度智慧的Audi研發單位,仍持續在鑽研,Audi再創超低風阻造型汽車的風潮是指日可待的。
        Audi車廠多年來始終為追求最佳的動力分配及積極性行車安全,而努力不懈。早於一九八○年即已開發成功恆定式四輪驅動(Quattro),對當時的轎車驅動技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並於一九八五年完成全車系的四輪驅動化,首開轎車四輪驅動的先河。隨後又於一九八六年推出扭力感和差速器(Torque-Sensing Differential),使四輪驅動全面自動化,不但改善了操控準確性,更大幅提升了積極性行車安全,而為全球所矚目。
        為使每輛Audi汽車在長達二十年的平均使用壽命中,都能保持車體外觀亮麗如新,絕不鏽蝕,Audi特於一九八八年斥資二十億馬克(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建立全球量產車中第一座全車鍍鋅廠,使Audi與頂級名車保時捷(Porsche)及勞斯萊斯(Rolls Royce)同步,採用百分之百全車鍍鋅處理,提供Audi車主世界最長的十年防鏽保證,使Audi汽車向全世界所有高鹽度、高溼度地區挑戰,行駛時更不虞遭到飛揚砂石的傷害,永保車身晶亮,底盤永不鏽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udi世界專利的連環式安全防衛系統(Procon-Ten),這種純機械式的安全裝置是以不鏽鋼索繞過引擎及變速箱,分別連結方向機與前座安全帶滾軸。當車輛在前方左右卅度範圍內發生嚴重撞擊時,利用引擎與變速箱的向後位移,同時帶動鋼索,將方向機向前拉曳潰縮,並帶動前雙座安全帶滾軸,拉緊安全帶,使駕駛人與助手席的乘客因身體固定,而排除頭部、胸部撞擊方向盤、儀錶板或擋風玻璃的危險,完全免除二次撞擊的危害,確保前座乘員的安全。
        這套連環式安全防衛系統,因係純機械式運作,故不需保養,又是零故障,被汽車專家們肯定為安全的極致。

新生代旗艦~AUDI A8

Audi 90驃悍猛將

        長久以來,賽車場一向是Audi車廠除了設計中心 、試車跑道外的另一個測試場所。早在一九三九年時,就曾以一部Horch的敞篷車,對抗Mercedes-Benz。一九三六年時,一部Wanderer名叫W25K的雙座跑車,就配置了Supercharger。一九二八年時,DKW的「小奇妙」,在輕便的車體上配置兩具584c.c.二行程水平對向摩托車引擎,令人刮目相看,它也是前輪傳動的鼻祖。
        近年來,Audi在越野耐力賽中,累積了豐富的勝利經驗,發展出獨步全球的恆定式四輪驅動系統(Quattro),並將之成功的轉移至所有量產車型上。一九八八年Audi將二部量產型的Audi 200 Quattro以新開發的科技加以改裝,參加全美最著名的Trams Am大賽,不但贏得團體冠軍,且囊括車手的一、六、七名,殊榮得來不易。
Audi的研發人員不斷的將新開發的科技,用於賽車上,以期能在極度惡劣、近乎極限的賽程中,測試出產品的性能與安全性,再修正為適合量產車使用的造車技藝。反之若只為能爭取名次,而無法將研發成果量產化,在Audi車廠眼中,則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正是根植於這種踏實的造車哲理,當世界高級車壇仍在競相模仿上一代Audi 100設計的同時,Audi已推出更具新一代低風阻空氣力學設計的Audi 80,這款被稱為「行動的藝術品」的新車,外觀線條優雅,內裝精緻,重新界定了八○年代的汽車美學設計原理。
驃悍猛將 Audi 90跑車、道路幽浮──Audi Coupe,以及一九九一年新推出的第四代Audi 100,是Audi車廠在世界汽車科技領域中,一次又一次趨近完美突破的研發結晶。而Audi進軍世界頂級車壇的代表作Audi V8,更將Audi卓越的造車工藝及智慧的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塑造出獨特的Audi形象。

造型引領潮流的AUDI A6

四環標誌閃閃發亮

        在德國舊都柏林有一座著名的賽車場Avus,Audi車廠的前身Auto Union車廠的賽車隊,曾在這座建於一九六二年的賽車場上,締創了多項空前的速度紀錄。為了紀念這段光輝的時日,也為祝賀Avus賽車場的三十歲生日,Audi車廠特地推出一款,Avus Quattro未來車。
        在一九九一年東京廿九屆國際車展上,被讚譽為Audi高科技「陸上飛梭」的Avus Quattro 以質輕、流線及高度防撞安全的標準,225/60 R20規格世界上直徑最長的輪胎、超大尺寸的前後通風碟煞,加上四輪ABS 系統、每缸五氣門十二缸排成「W」型的世上僅見的DOHC引擎,極速可達340Km/h,零至一百公里加速只需三秒等等造車絕藝,將Audi標誌高聳在一九年車壇上閃閃發亮。
         過去Audi的四環標誌,代表著德國四大車廠的聯手合作;現在與未來,這緊扣相連的四環標誌,則象徵匯集科技、智慧、藝術、創意四大內涵的造車哲學於一身的傳動的藝術家──Audi自強不息歷久彌新。

(本文由作者敖智寧先生授權刊登)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