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式「無線充電」技術接近實用階段

記者:Alegna 2011-05-31

導入電動車無疑是各國努力的方向,但充電站的問題卻往往扼殺了整個EV產業的所有可能性。傳統電動車的充電方式大多仍需以纜線接電的方式進行,不過部份先進國家已經引進了無線充電技術,我們講的不是太陽能充電,而是3C商品上已經運用的inductive charging技術,這種感應式充電的技術,已經吸引VOLVO、NISSAN等車廠積極投入。

5
▲由圖解可看出,地上的充電板線圈透過磁力場傳遞給車內的接收線圈,這是無線充電的基本原理。但注意線圈彼此間的距離不能太大,為了達到額定效率必須讓誤差控制在某個範圍內,因此對路面的平整程度有嚴格要求。

目前VOLVO車廠正與比利時的專家合作,開發一套可讓電動車的電池以無線的方式充電的技術,目標是讓用車人未來能夠以更便利的方式使用電動車。除了VOLVO,同樣參與研發計畫的,還包括巴士與電車的製造廠Van Hool及Bombardier,將攜手打造未來人類的世界。

關於電動車的感應式充電技術,事實上在美國和日本早已經付諸實行,譬如Showa或Delphi都曾發表類似的技術提供車廠使用,不過部份地區由於官方後來制定的充電站標準成為主流,反而讓原本已經完成開發這類無線充電的車廠縮手,轉向傳統纜線充電的規格靠攏,結果造成雖然有許多車廠投入研發,但真正推出成品進入市場的卻一家也沒有。


5
▲傳統充電站不太可能遍及整個公路網,因此也綁住了電動車的可行駛範圍,讓電動車幾乎只能作為固定通勤使用。如今使用感應方式來充電,透過與公路整合的方式,埋設於車輛會停下來的地點,甚至可邊開邊充,隨時進行短暫補充。

從原理看來,與PHS、iPhone這類設計相同,電動車的無線充電方式也是在地板上埋設一個「充電板」,通常是安置在車輛會暫停的路徑上,譬如停車場、十字路口或家裡的車庫裡,充電板內會有線圈藉以產生磁場,當車輛停在充電板上,能量就可以不經由實際接觸的方式傳輸到車上的感應傳感器(inductive pick-up)。由於電能的傳遞是使用交流電,車上也必須有一套變壓器把它轉變為直流電才能給車上內建的電池組使用。

感應充電最大的優點當然就是便利,隨處皆可充,沒有外露正負極的設計,也有防水防呆的效果,唯一可能有疑慮的是,它的充電效率問題。可喜的是,這種技術目前發展已經達到實用階段,車輛充電效率比起3C小物七成左右的充飽效能好許多,甚至達到九成。以VOLVO C30電動車(24 kWh)為例,要充飽也只需1小時20分鐘,並不輸給傳統的插頭充電設計。不過,就與電動車百家爭鳴的現象一樣,感應式充電的技術目前並沒有國際標準,若一家車廠一頭栽進去,耗費巨資研發出來,結果政府採用的是另一種規格,等於全部心血全部報銷,這點恐怕也是車廠最需要擔心的。

即使如此,VOLVO仍然認為無線感應充電是電動車的未來,只是這套技術想要成功,還必須與「公路平整度」整合才行,最理想的當然就是感應線圈能夠遍佈各地的公路,譬如永遠走相同路線的公車,就是很適合感應充電的車輛,如此一來,電動車從此永遠不需要停下來充電。

不過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心知肚明,這個計畫要成功,整個進行的規模有多大,要整合的單位有多少,光以國內擁有最多資源的台北市所執行的路不平專案成果來看,短期內台灣想要晉身科幻電影中的未來都市,恐怕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