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馳 Mercedes-Benz 兩位終其一生沒見過面的工程師──賈特里伯.戴姆勒與卡爾.賓士,卻組合經營了最成功的車廠──朋馳,憑其登峰造極的技術與世界性聲譽,在一百多年的營運與競爭中,成為車壇燦爛燿眼的恆星。 浩渺的銀河系中,依中國古老的傳說,有兩顆星子終年不相遇:東方的參星與西方商星,彼起此落,晨昏相背離,春秋不得見。因而引發詩人杜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難以遣懷的惆悵,更串連起古今千萬遊子,綿延如絮的同振和共鳴。 世界車壇上,正巧有這麼一則傳奇:兩位終其一生沒見過面的工程師──賈特里伯.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與卡爾.賓士(Kral Benz),卻合組經營了最成功的車廠──朋馳,憑其登峰造極的技術與世界性聲譽,在一百多年的營運與競爭中,成為車壇燦爛燿眼的恆星。 星星,正是傳奇故事的起源,也是主角。 「有一天,這顆星將會燦爛地上升在我們工廠的天空上。」一百多年前,在外工作的戴姆勒,於寄給太太的明信片上,畫了一顆星星,透露了他那堅定而充滿信心的期望。一九○九年,這顆星星就成了朋馳汽車的註冊商標,不僅高懸在德國斯圖嘉特股份有限公司車廠的天空中,更成為全球汽車界耀眼的恆星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朋馳汽車公司的正式名稱是Daimler-Benz AG。車名則為Mercedes-Benz,歐洲地區多稱為Mercedes,英、美地區則喜愛以Benz簡稱之,至於Mercedes又有什麼涵義,待後文分解。
故事中的參星──戴姆勒,一八三四年生於德國曼罕城(Mannheim)是一家麵包店老闆的次子,精於數學與幾何,由於故鄉以製造槍枝聞名,他承襲了地緣背景,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感情,特別是產生動力的引擎。但是他對當時動力的主流──蒸氣機,並沒有興趣,這方面賓士跟他有著相同的認知,而鍾情於剛萌芽的汽油引擎的研發與製造。 在取得德國工程學位之後,戴姆勒前往英國遊學兩年,並進入製造四衝程汽車引擎的Otto and Langen公司服務。後來有感於公司專注於生產,而疏忽於研發,他毅然離職,而於一八八二年,在德國Bad Cannstatt創立了自己的引擎工廠,並說服好友梅拜曲(May bach)加入,使得他的研發工作奠定基礎。 一八八三年,他們完成了具有歷史性的熱管點火方式(hot-tubeignition),配置在自製的單缸引擎上,引用自身貯存的油料,達到空前的每分鍾九百轉的轉速紀錄。兩年後,戴姆勒又完成了更進步的直立式引擎,成功的將曲柄軸以及小型的飛輪,納入曲軸箱內,不但大大的提升了引擎的功率,同時更減縮了引擎的體積。
戴姆勒的第一部會跑的車子,於一八八五年完工,是一輛三輪汽車。次年,也就是賓士推出他那輛三輪「汽」車時,戴姆勒把他最有力量的引擎,配置在一部沒有馬拉桿的馬車上,成為汽車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四輪汽車。 第三部車,展現了戴姆勒精於研發的精髓。他在車前配置管束架,用來容載冷卻後置V型二缸引擎的冷卻水,正是近代汽車水箱的鼻祖。而傳動系統中的錐形離合器,則順利將一又二分之一馬力引擎產生的動力,經由四速的變速箱,傳送到前輪。 「多功能」用途,是戴姆勒研發設計引擎的始動,因此,他將十匹馬力的引擎,配置在火車機車上,十分成功的牽引列車。又於一八九二年,開發全新的直立式二缸引擎,而淘汰了V型二缸引擎,這款引擎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交通工具上,也使得戴姆勒想要征服陸地。海洋及天空的夢想,凝聚成三幅式星形標誌,只可惜他沒能親眼看到這星徽,於一九○○年起,浮飾於朋馳車群的水箱護罩上,並成為汽車科技工程與工藝技術登峰造極的圖騰。 正像一般企業的通病,分歧甚至絕裂,多在渡過艱困時期之後發生,如日中天的戴姆勒引擎工廠,卻因為工廠骨幹的「指導員」和他及梅拜曲的理念不合,而生產激烈的爭執,最後戴、梅兩人於一八九二年退出公司,全心投入研發的領域裡。沒想到,這種半退休狀態的環境,卻讓梅拜曲發展出劃時代的噴射式化油器及專利的皮帶驅動系統。三年後,這兩位同心一意的伙伴,回到重組後的公司,將生產力帶入另一個高峰。
接著,回眸迎向另一顆星子,西方的商星──賓士。一八四四年生的賓士,與大他十歲的戴姆勒是同鄉,父親是鐵路技工,兩歲時父親去世,使得賓士的童年過得十分慘淡,幸好他的家庭老師,引發了他對當時工業界的主要動源──「煤氣引擎」的濃厚興趣,並協助他在煤氣汽車業界工作,為他日後的造車生涯,設定了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良基。 二十二歲的賓士,由Karlsruhe Polytechnica技術學校畢業後,曾在一家鎖店工作,由於對內燃機深具信心,他毅然成立工廠,來研發自己理想的汽車引擎。當時取代蒸氣機,而成為引擎發展主流的奧圖四衝程循環理論,卻未贏得賓士的共鳴,而潛心鑽研二衝程引擎理論。 賓士的執著,使得他的事業一再失敗,但是他絲毫不氣餒,終於在一八八四年,以較進步的電瓶及電震板線圈(trembler-coilingition)點火方式,成功的開發二衝程引擎。但是,隨著奧圖四衝程循環理論的有效性被確認後,賓士也就從善如流的加入四衝程引擎的陣容。然而,由近來汽車界重新評估二衝程引擎的熱潮來看,賓士當年的獨具慧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一八八五年,賓士苦心設計的第一輛車子成型了,水冷式九百八十西西單缸引擎,由於無法及時克服同步轉向問題,成為「品」字的三輪車,並於次年完成專利登錄,正式推出時,可以達到每小時十二公里的時速(極速為十四點九公里),是當時地表上,跑得最快的車子,經常惹得警察側目而視。 這輛朋馳「第一寶駒」,雖然贏得一八八八年慕尼黑大展的金牌,但是面對起源於英國,刻意剋制汽車發展的「紅旗法」逆流,賓士很難找得到客戶,後來幸得傑理士,干尼斯(Jwius Ganss)之助,為他廣設車輛展示間,才能賓士得以專心研發,而於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卅一日的深夜,完裝成配置兩汽缸,可以輸出五及八馬力的「現代」化汽車。 戴姆勒與賓士被公認為是現代汽車之父,因為他們於一八八六年分別推出的「汽車」,安裝的是內燃機,使用的燃料是汽油,符合了現代汽車的基本原理。而水冷式引擎冷卻系統、點火方式、機械運作的進氣門、柱式排檔、整體式曲軸及變速箱,以及腳踩油門,迄今仍被各車廠使用中,而這些智慧的結晶,帶領人類馳越非馬車的時代,駛入現代汽車的新紀元。 朋馳車系以優異的引擎性能、先進的安全結構及精緻穩定的品質,樹立了世界性的聲譽,就近代行銷學的觀點,擁有一個浪漫的車名──梅西蒂絲Mercedes,應該也是成功促銷的誘因。
閉起眼睛想想看:戴姆勒、或者賓士,那樣硬梆梆的日耳曼式車名,能比得上音節婉轉,又洋溢著巴黎香榭大道濃郁芬芳的梅西蒂絲更具有吸引力? 「梅西蒂絲」這個聽起來像法文的名字,實際上是西班牙古文,二十世紀初期,不論是歐洲上流社會,或是賽車場上,都流行著近乎狂熱的法國風尚。因此,雖然當時臥病在床的戴姆勒,不太贊同這個車名,但在梅拜曲及公司大部分的幹部堅持下,「梅西蒂絲」這個令人遐思的名字,隨著性能卓越的朋馳車系遠渡五大洲而行遍天下。 戴姆勒於一九○○年去世,據說是積勞成疾,一病不起。熱愛戴姆勒車並擔任其經銷的奧地利籍金融家艾米爾.傑林克(Emile Jellinek)於一九○一年,正式以他十一歲的女兒梅西蒂絲為名的戴姆勒車,參加汽車大賽。這輛經過梅拜曲精心調校的一八九九年式「康斯特」雙列式汽缸跑車,加裝了許多先進的配備,在轉速一千轉時,即能輸出三十五匹馬力,深截面的底盤,提供了高強度與剛性,在參加一九○一年法國南部Nice Week大賽時,以八十五公里的時速,領先群雄,也確立了亮麗又令人敬畏的「梅西蒂絲」朋馳名號。 早期的賓士車廠,也有一款明星車──擁有魚雷型流線車身的貝特任.賓士(Blitzen Benz),自一九○九年起,創下多項世界性的速度紀錄:一九○九年在伯克蘭(Brookland)締造時速二百零五公里的極速、一九一○年在戴通納(Daytona)創建時速二百一十點九公里的極速,後來又在德國無速限高速公路締造了時速二百二十八公里的新紀錄。這項紀錄一直保持了十五年。
一九二六年的六月,世界車壇發生一則「頭條新聞」,來源不是眾人矚目的賽車場,而是戴姆勒與賓士廠內,既冷靜又理智的會議室,當新的老闆人選確立後,嶄新的Daimler-Benz AG成立了。朋馳公司使用的新車徽,是將賓士原先的圓型桂冠,保留圓圈圈,而把戴姆勒的三幅式星形標誌,吸納在內,凝聚成世界車壇上燦爛燿眼的恆星光環。 德國車界,早在一九一九年即風聞這兩個強勁的競爭對手,有合併經營的可能,當時的法、英等國際知名車廠,也都十分留意這個情勢的發展。原先堅決反對兩雄締盟的賓士公司負責人焦耳博士(Dr. Jahr),於一九二三年改變了初衷,認真研究合併後,新公司的遠景,終於,戴姆勒與賓士車廠在一九二四年的一紙合併同意書的簽署儀式中,分享了彼此光榮的過去,而一九二六年的六月,在經過縝密規畫之後,全新的朋馳汽車公司負起繼承傳統與開啟新局的挑戰使命。和所有知名的車廠一樣,朋馳在賽道上,曾經擁有光輝的戰績,早期的SS及SSK系列跑車(一九二八~一九三○年),中期的銀箭W系列(一九三四~一九三九年),以及近期的300 SER(一九五五年)等傑出賽車系列,為朋馳的三星光環,添加了無法估計的榮耀和光彩,但是朋馳車廠卻於一九五五年,毅然退出賽道。
一九五五年的六月十一日,巴黎近郊名聞全球的利曼(Le mans)賽車場上,朋馳車隊的英雄車手拉弗哈,駕駛著300 SER賽車,正要超越前面的友車,結果不幸發生碰撞,連車帶人翻滾向擠滿觀眾的看台,造成拉弗哈與八十三名車迷死亡的慘劇。 意外發生後,朋馳車隊立即將拉弗哈遺體及賽車接回斯圖嘉特,向這位英勇的車手致哀,同時決定即刻由賽車場中退出,以示對罹難車迷觀眾負責與歉意。雖然這場悲劇,並不是朋馳的錯誤,但是掀起的愁雲慘霧,卻掩及全球賽車,瑞士宣布從此不再辦賽車,而原定當年下半年的德、法大賽車也都取消了。 幸而,這匹車壇的千里馬,在方程式賽車中退隱後,並沒有真的棄鞍除韁,而是轉向更具挑戰性的越野賽車的領域淬鍊筋骨,從蒙地羅大賽、由阿爾吉爾至開普敦的縱貫非洲大陸大賽中,都可以瞧見朋馳車遙遙領先的鏡頭。而最令車迷神往的,是貫穿最令車手頭大的非洲撒哈拉沙漠,竟如痛飲德國冰啤酒般的隨心所欲。而這一切的努力,只在實踐賓士當年的豪語,也是承諾──「朋馳一出廠,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朋馳車雖擁有一個十分浪漫的車名,但區別車種型式與性能的代號,卻維持了日耳曼明確簡潔的風格:前置的數字碼代表西西數,如300是配置三千西西引擎;;隨後的大寫英文字母代表型式或特點,如C是雙門轎跑車、L代表輕量化或加長型車身、K是短軸車身、S代表跑車、R為賽、D則係使用柴油引擎;小寫的英文字母,則表示原款的改良型,如280 a就是原來280車款的改良車款。至於在車型之後,再標列數字如190 E 2.6,則是原來一千九百西西的車款,配用二千六百西西引擎,而不以260 E字樣標示,真是一絲不茍。而在西西數之後,再標明數字如190 E2.5-16,則是朋馳車近年將引擎多氣門化,以提升馬力及維護環保所做的新標示,16代表四缸引擎有十六個氣門。 多年來,朋馳汽車在安全性及靜肅性等汽車整體性能上的優異表現,及在汽車科技上領先地位,有目共睹。同時也將關注乘客安全的責任感延伸到對地球環境的關注。朋馳不僅在安全設備發明上有卓越表現,像安全轉向的機柱、預設撞擊潰縮區、防煞朋馳鎖死系統、防止車輪空轉打滑系統及安全氣囊等。
同樣的,在「保護地球」成為朋馳的基本信條之下,從汽車製造的過程到朋馳材料的回收,都貫徹了朋馳的環保理念,且將環保科技囊括運用於其中。 一九八六年,朋馳就已成為德國第一家採用觸媒轉化器,並列為所有汽油引擎車輛之標準設備的汽車公司,甚至將這種排氣淨化設備運用於旅行車及為賽車上。 但是,朋馳汽車認為裝設三元觸媒轉化器及使用無鉛汽油,只能在汽車行駛時,發揮環保的功能,因而繼續延伸環保的理念,從車輛製造的第一步,就將環保觀念融入過程之中。例如,在車輛製造時,使用了廢氣排放濾網,避免製造過程裡產生的廢氣,造成廠房周遭的污染。 另外,為了避免資源浪費,朋馳汽車公司大量投資最新式廢物再製法的研究,當認為某項物質可以重新回收使用時,即不會隨意丟棄。例如,生產線的廢品,須依照其種類分別收集起來,然後回收進入物質循環,盡可能全部組件由再製之材料製造。像手工具袋就是由再生紙製造;而觸媒轉化器中白金及銠的回收,也是對貴重原料循環再利用的例子之一。
S級「未來車」上市 朋馳努力改良車用電池,近幾年已可使電池密度增加百分之十七,使電池壽命增加百分八十,並且已實施朋馳電池再循環處理,而使得成本降低。 在朋馳S級轎車中,所使用的手套箱、車箱內微電腦組件盒外蓋、空調集塵箱等,都是再循環材料的製品。 朋馳也最早使用聚丙烯材料作為行李箱襯墊,這是種完全可再生使用的產品。 而前、後保險桿以及車身塑膠護板在輕微受損時,可以不必整件更換,只要加以修護便可,也是朋馳兼顧生態學和經濟性的設計之一。朋馳同時注意到使用的材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像所有車種的煞車來令片、自動變速器圓盤及所有密封材料,均使採非石棉材料;車輛噴漆儘量減少使用有害的溶劑,大幅增加使用水溶性塗料──使用水代替有機物溶劑,以減少廢水中的漆污染。朋馳並決定自一九九五年以後,所有車輛的車漆將全部使用水溶性塗料。 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朋馳除了運用觸媒轉化器外,更運用氧化催化劑、廢氣再循環、二次空氣噴射等方法,改善了廢氣的控制效果。 氧化催化劑可以在運用後,減低柴油引擎排氣中的一氧化碳及碳氫化合物,同時大量減少粒子排放。廢氣再循環是將引擎排放的一部分廢氣,在導入汽缸燃燒,由於廢氣中含氧量較低,而氮氣化物的污染排放也得到了抑制。二次空氣噴射則被運用在S級轎車中,藉著將新鮮空氣噴注到排氣歧管之中,對環境有害的碳氫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污染物,可以經由氧化反應,轉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這已成為提高觸媒轉化器效率和改善其效果的最佳方法。 追求完美的熱忱不變 朋馳汽車以實際行動,將環保理念徹底貫徹在朋馳的設計、製造和資源再循環利用的各個環結上,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朋馳汽車的責任感及追求完美的熱忱。 雖然自一九九一年年底,接連幾年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使得汽車產業陷入艱澀困境,但朋馳汽車仍依預定計畫,於一九九三年六月推出接替190 E車系的C-Class新車,而除了傳統的基本型(Classic)外,更搭配不同動力引擎,而有靈銳(Esprit)、優雅(Elegance)及跑車─型(Sport)等款式,充分顯示了「恆星」式的信心與自我期許。 一位佚名的遊唱詩人,曾如此吟唱: 「再狂暴的風雨,也不能攪擾星星的寧靜。」 對這兩顆車壇星子所凝聚成的恆星光環──朋馳汽車,應是十分得體的禮讚。 (本文由作者敖智寧先生授權刊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