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Nissan 以「掌握時代脈動」為己任的日產汽車公司,經由人文關懷,透過冷冰的鋼材與無鹽的塑料,所凝聚的獨特企業文化-穿越人類與機械間的隔閡,與時代的脈動共鳴,讓駕車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樂趣-Feel the Beat進而開啟嶄新的「車器」時代。 美空雲雀、岩下志麻、藥師丸、宮澤理惠……。 不是歌劇院,也不是電視攝影棚,更不是卡拉OK,這裡是生產裝配作業有百分之九十七進入自動化的日產座間(Zama Plant)汽車生產工廠,利用機械人及電腦控制的「智慧型車身裝配系統」(IBAS),一條生產線上,可同時製造八種車型,每月全廠的產能達三萬五千輛,而前述的「明星」,則是技術工人為親密的工作伙伴-機械人取的名字,不但在洋溢著剛性的工作環境中,產生軟化作用,也便於彼此分辨。 這就是以「掌握時代脈動」為己任的日產汽車公司,經由人文關懷,透過冷冰的鋼材與無鹽的塑料,所凝聚的獨特企業文化-穿越人類與機械間的隔閡,與時代的脈動引發共鳴,讓駕車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樂趣-Feel the Beat,進而開啟嶄新的「車器」時代。
車壇有「科技的日產、銷售的豐田」的說法,將這家全世界第四大汽車廠,予以明確的定位-科技掛帥。在日產汽車幾乎全面自動化的二十幾個產業據點上,我們仍然可以隱隱約約的觸嗅及這個發源於東北亞現代化汽車廠濃郁的人文氣息。 一九一一年橋本增次郎於東京創立「快進社汽車廠」,就是日產的前身之一,三年後成功的生產了第一輛汽車「DAT」(一九一四年),意謂「疾如兔」。 一九一九年日產的另一前身-「實用汽車製造公司」在大阪創立,而這兩家汽車廠於一九二六年合併為「DAT」汽車公司,如是命名是取三位合作者姓氏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田」-DA、「青山」-AOYAMA及「竹內」-TAKEUCHI而成,竟然與快進社的第一輛汽車名DAT雷同,應是天意注定要攜手共進吧。 新公司的首項成品Datsonx汽車於一九三○年推出,這輛十馬力的新車,成為日產汽車始創時期的標竿,由其命名中的「SON」字,顯露了造車者視車如「子」,以及「子」孫萬代,永續經營的企業理念,多年來昇華成「尊重生命、關懷地球」人車一體的造車哲學,實在是其來有自。 一九三一年專業製造汽車零件的戶口鑄造公司,取得DAT汽車公司絕大多數股權,力行產業體質精進改革,朝價格與品質都與世界其他車廠競爭而星生產的目標邁進,奠定了一個世界性的汽車製造廠的宏基。次年推出的新車,因為「Son」的日語發音不順當,而改名的為「Datsun」。 一九三三年的十二月,戶口鑄造公司與日本產業公司共同出資一千萬圓,創立「自動車製造公司」,繼續生產Datsun汽車。次年,公司名稱改為「日產汽車公司」,並首次外銷Datsun汽車。接著在美國工業技術人員指導下,位於橫濱的日產汽車廠,於一九三五年開始投入運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政府命令汽車工業界停止生產民用轎車,改裝生產線產製軍需品(一九三八年),這其間日產仍有餘力,首度外銷KD件(一九四○)。但是到了一九四三年戰況吃緊,日產奉命結束生產所有汽車,建立吉原工廠,專事生產飛機引擎,為日產跨足航太事業預設伏筆。 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後,日產迅速進入復興重生的盎然狀況,首先恢復專供內銷的Datsun卡車生產線,接著吉原工廠也動了起來,產製供應外銷的KD件(一九四六年),而最讓人興奮的,是Datsun轎車終於在停產九個年頭後,又在裝配線上,重新被灌注生命,再次奔馳於街頭巷尾(一九四七年)。 註定要成為汽車巨人的日產,開始發覺日本汽車的質與量,均不如歐美的水準,於是將眼光投射向當時的汽車重鎮,英倫;一九五二年獲得英國奧斯汀汽車公司(Austin)協助,在日本裝配奧斯汀的小型轎車,並賦予A40的編號,擁有-一九七西西、四十二匹馬力的引擎,就當時來說,已屬「勁」車。一九五四年又推出較迷你的DS-6房車,引擎八六○西西,輸出二十五匹馬力,是經濟型的車款。 一九五五年,日產首次展現其企業研究發展的潛能與實力,植根於奧斯汀車廠的技術秧苗,終於結出初熟的金穗-110型車系,也就是日產的代表作-「青島」(Bluebird)車系的前身。雖然使用與DS-6型相同的引擎,但日產在製作技術方面紮實努力,使得整車結構得以精萃完裝,性能相對大幅提高。 果然一鳴驚人,110型轎車,一九五八年參加澳洲「汽車油耗大賽」中,勇奪第一及第四名榮銜,成為國際囑目的汽車品牌。又在同年的洛杉磯進口車展中大放異彩,贏得第四名,吸引了洛杉磯和紐約市的汽車經銷商爭相簽約代理進口,從此,日產汽車進入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美國。 一九六○年是日產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代,由於品質管制的成效卓越,日產獲頒產業界的諾貝爾獎-「戴明獎」殊榮,確立了日產科技掛帥、品質領軍的造車哲學,終能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汽車業界,主控常勝超前的優勢。同年,日產於洛杉磯成立美國日產汽車公司。次年,日產在墨西哥成立第一家海外製造公司(Nissan Mexicana, S.A. de C.V.,一九六一年),五年後廠房完工,正式生產。這一年(一九六六年)日產與日本太子(Prince)汽車合併。
日產與太子汽車的結合,意味著日產從房車躍進「跑車」天地的新紀元;日本車迷鍾愛的東亞超級跑車Skyline,原是太子汽車旗下的悍將,這部中規中矩的四門房車,竟然在賽道上,超越來自斯圖嘉特的名駒-保時捷,勇奪冠軍獎盃,而被稱為「披著羊皮的狼」,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房車賽中的名騎。融合了太子汽車的造車特質,日產製造了首次供日本皇室使用的豪華房車Nissan Prince Royal。 日產從一九六八年開始在澳洲裝配Datsun轎車,次年日產出口的汽車達到一百萬輛。而日產馳名世界的Datsun 240 Z跑車於一九六九年上市時,日產正好安裝世界第一台焊接機器人,促使完裝品質再上層樓,並於一九七五年達成出口五百萬輛新車的佳績。二年後,更成功的自力開發出世界第一台工業用多臂機器人,大幅縮短工時,減少工作空間,卻相對的再提升工作品質,更使得「科技的日產」金字招牌愈加燦然。 八○年代可說是日產邁向國際化的全盛期,在全世界建立了二十餘處設計、研發、生產裝配據點。一九七九年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設立日產國際設計院。一九八○年與愛快羅密歐汽車公司(Alfa Romeo S.P.A.)在義大利設立合資公司,同時取得西班牙Motor Iberica S.A.的股權。 一九八一年與西德福斯(Volkswagon AG)公司簽訂在日本生產VW Santana車款的合約。次年與美國Martin Marietta Corp簽訂航太技術合作合約,牽引日產發軔於一九五三年的航太部門再臻新境。
設在美國田納西州的日產汽車廠(NMMC)從一九八三年開始生產卡車,並執行企業識別計畫,使用統一的「日產」(NISSAN)名稱標誌行銷全球,次年,又在英國東北部創立日產汽車廠(NMUK),並於一九八五年開始生產「尖兵」Sentra轎車。在歐洲的日產汽車零件中心也同時開始營運,大大的提升日產在歐洲市場的售後服務能力,貫穿設計、製造、銷售,結合成全備的全功能服務系統。 英國的日產汽車廠(NMUK)於一九八六年開始生產青鳥(Bluebird/Auster)車系。 而剛上市的Pulsar車系贏得八六-八七年度日本車大獎,可說是雙喜臨門。 次年日產國際設計院設計的Pathfinder SE(Terrano)車款,在美國榮獲頗具權威的汽車專業雜誌4 Wheel & Off-Road Magazine及Four Wheeler選為年度四輪傳動車。而設在亞利桑納州的測試中心,也在這時正式啟用。 循序回顧了日產汽車壯大發展的「正史」,且讓我們抽離成功的表象,鑽研日產最寶貴的企業本質-強而有力的研究開發能力,不僅確立了日產在全球的技術領先地位,也使日產以精良的工程品質與專業技術知識在產業界揚名立萬。 俗話說得好,「沒有白吃的午餐」,「科技的日產」自然絕非倖致,從一九八○年以來,日產所投資的研發費用,大多佔其銷售額的百分之五左右,如是的投資再投資,自然累積成其他業者無與匹敵的研發潛能,特別是日產研究開發的體制架構建立在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及試車等三大環節之上,而負責產品開發研究的部門又分布在日本、美國及歐洲,彼此支援互補,保存產品的區域特色,而發揚光大共同的優質成果,分享事半功倍的成功喜樂與實績。
日產在日本的研發設施集中於五個地區:位於神奈川縣厚木市的日產技術中心(NTC)是研發系統的「神經中樞」,串連起橫濱工廠的引擎設計部、追濱的中央技術研究所及商用車試車場、村山工廠的小客車試車場及櫪木的高速試車場。一九五八年成立的中央研究所,則專車進行「未來車」應用技的基礎研究,儘可能縮短未來車正式量產的時間。 為了再增強開發實力的深度與廣度,日產於一九八二年三月,將東京的車輛設計部與橫濱的零組件設計部,合併組成嶄新的日產技術中心(NTC),擁有各種最現代化的設備,如最高風速可達每小時二百七十公里的全尺寸新式氣體動力學風洞。由六部大型電腦與六部中型電腦連結五百部圖形終端機及六百四十部文字終端機相呼應,而由美國Cary Research超級電腦主控制的CAD系統、室內安全測試儀器、四輪傳動實驗設施及引擎性能測試設備。 日產是日本第一家在海外設廠的汽車公司,生產據點遍佈全球,也是唯一在歐洲設廠的日本汽車公司,隨著日產行銷的國際化,因應個別市場需求的研發工作也次第開展,首先於一九八七年二月,日產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郊區成立了新的測試及設計機構。次年二月間,位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的日產國際設計院及密西根州安阿伯和華盛頓特區的日產研究開發公司,實行「三方加乘」式的支援交流,產生幾何級數的研發能力,在全球產業界大放異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產與關係企業-美國Calsnic International Co.協力在亞利桑那州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測試中心,於一九八七年六月完工,除擁有長達九公里的高速試車場外,還可進行高溫測試。而預定今年完工,堪稱日本最大測試場的日產北海道測試中心,更包括嚴寒氣候測試場、丘陵地形測試場及其他相關設施,使得日產研究開發體制的終端-試車過程,得以「冷熱並陳、高低兼顧」,而組合成耐久、安全、不污染環境的高性能新車,不受歡迎也難。 前(一九九○)年十一月,日產的德國設計中心(NDE)在墨尼黑南方三十公里處成立,不僅使日產在歐洲的研發實力倍增,與日、美、英現有研發機構聯線「發功」,祇是時間問題。
相對於強勁的研究開發機能,是由日產總公司事業發展室主導多角化經營模式,運用日產在汽車及相關技術的專門知識,成功的進入新的事業領域,進而相輔相成,不僅在全球維持高彈性的競爭力,更不斷創造滿有吸引力的新產品,也提高了企業獲利力,以更多的裕力投入再研發的人才及設施,造就綿延不息,永續經營的日產企業生命。 航太設備、紡織機械、堆高機與工業引擎、船艇與船用引擎是日產在產銷汽車之外,從事多角化經營的豐碩成果,由於彼此交換吸收關聯的技術經驗,並與汽車製造活動緊密呼應,不僅化解了八○年代日產數度面臨的營運危機,更厚植企業韌性,一躍而成為世界性的汽車製造廠。 早在一九五三年時,日產的航太部門即已著手為太空計畫宇宙開發而使用的火箭作研究、設計和製造的工作,四十年來陸續完成開發H-I火箭第三節固體燃料引擎(一九七八年)、引變人造衛星軌道用的遠地點推進引擎(一九七九年)。 而為哈雷彗星國際調查工作而發射的「先驅者」(一九八五年一月)、「彗星」(同年八月)人造衛星,都是日產的M-3SⅡ火箭將它們送入太空軌道的。日產也參與了九○年代初期,美國載入太空站的實驗艙製作初步設計圖的工作。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日正式成立的日產太空工程公司,則為「科技的日產」完成更上層樓的準備。 日產於一九五四年開發成功的自動真絲卷線機,在紡織機械業界初展啼聲,即成就非凡。十年後又以噴水取代傳統的「梭」,研發出「噴水織機」,使緯紗被從梭口射出的水流帶到梭道,而完成經緯交織,實在是紡織技術的一大突破,而今行銷三十九個國家,將日產拱上了世界最大噴水織機製造商的寶座。 故事還沒完,日產又借助從航太部門固體燃料火箭研發所得的空氣動力技術,而製成「噴氣織機」,展現的速度及能源效率無與倫比,一九七八年上市後,暢銷四十個國家,對提高全球合纖工業的生產力,貢獻卓著。近年又開發一種可以織成寬四公尺織物的超寬噴氣織機,讓「日產」成為健力氏紀錄中的光亮字眼。
而日產從研發汽車科技所得的智慧,則轉注於堆高機與工業引擎的開發,只要標明是「日產」的堆高機,運轉起來,必定呈現「省油、噪音小、功率大、震動輕、好駕駛、很舒適」的特性,至於製成世界第一台大型貨櫃自動裝載系統,則可視為「日產堆高機群」的同步演出。 日產研製的工業引擎,從三百西西到四千西西,只要提出需求,即應有盡有,應用的層面從建設、工業,以至於其他機械方面,無所不包。 自從一九七○年進入船用引擎市場以來,日產研發的船用產品已達三十餘種。一九七六年開始製造船艇,一九八○年獲得美國J Boats Inc.授權生產J-24型帆船,現今則從漁船到帆船,共產銷二十六種船艇。 太空、陸地、海洋,隨時隨地都會觸及日產企業體散發的盎然生氣,人們更經常使用或分享日產不斷努力研發的成果,這種源起於日產汽車專業技術的多角化經營型態,在在證實了日產「掌握時代脈動」(Feel the Beat)的造車理念,不但是利人利己的哲學,更是開創「車器」時代的起動馬達。 (本文由作者敖智寧先生授權刊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