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SKODA Kodiaq 2.0TSI
七人座ㄟ「熊」好!
記者:文、圖/HAYABUSA 版面構成/lulu 2017-08-02 | |
在SUV運動休旅車產品的佈局上,SKODA算是動作比較慢的。在近年來全球SUV市場迅速成長的風潮下,全球各大汽車廠(尤其是豪華品牌)幾乎都有從大到小多種級距的車款產品,SKODA卻還是只靠著小雪怪Yeti來支撐。不過這種情況即將要有所改變了,SKODA為大家帶來了Kodiaq這部中大型七人座的SUV。
看似龐然 不失靈活
過去不少人在提到SKODA車款時,會喜歡用線條方正簡潔之類的敘述形容外觀。然而在面對這部Kodiaq時,直線調的線條與簡潔俐落的風格雖然仍是基本,但卻更多出了許許多多的元素,讓它看起來不會像舊世代車款且多了幾分動感,就像「Kodiaq」這個車名的原意一樣,是指棲息於阿拉斯加南方一個島上的棕熊,身材健碩卻不顯臃腫遲緩。
從身材比例上來看,Kodiaq的車頭短小,將大部分的車長留給車室/行李廂部分。A柱有將近45度的傾斜,在前擋風玻璃最上緣到達最高位置後向車尾小角度地低斜,車頂線條在粗壯的D柱處再大角度轉折形成車尾,從車窗輪廓看起來其實還更像旅行車。
▲19吋旋風輪輻造型鋁圈。
車側鈑件上的造型線條跟家族中的房車弟兄們相較之下也複雜一些。像肩線位置的線條就不是單純一道直線或一道平整的帶狀線條,而是在A柱下方擴大之後到C柱下方再收合。腰線營造肌肉感的鈑件起伏也很明顯。此外,不論是在輪拱、引擎蓋的折線與後保桿等處,也都賦予飽滿、陽剛的肌肉感。
▲試駕車配備全LED頭燈,造型細長凸顯車身寬度。
▲LED尾燈內部保有SKODA慣用的「C」字形設計。
回到車頭,包括寬大的水箱罩、下方的氣壩以及細長的頭燈都是水平基調的設計來凸顯車身的寬大印象。所試駕的2.0 TSI車型將全LED頭燈(含日間行車導光條、尾燈)列為標配。
傳統但實在的駕駛介面
車內駕駛介面的配置看起來還是很Typical的SKODA,真的又得用上線條方正簡潔且蠻傳統來形容,中控台單純地配置著影音系統螢幕,下方就是包括空調介面與排檔座等的中央鞍座部分,副手座前方則是上下雙層式手套箱,上層手套箱蓋以整片的黑色刷紋飾板覆蓋,可能就是整個前方控台最吸睛之處。
整個控台沒有什麼為了「造型、視覺」而做的設計,例如不規則線條、多層次立體感、懸浮式中控台之類的。但是方正的線條卻可以讓空間表現較佳,例如上下雙層手套箱就可以收納很多物品包括手提包、平板電腦等,而不僅僅是瑣碎小物。
▲車內不但提供環景影像,360度Area View系統還可「預視」兩側牆壁等障礙物前/後的物體。
中控台八吋觸控式影音螢幕除了廣播、電話撥接、車內系統設定、影音檔案播放等基本功能外,最重要的也最讓消費者在意的就是Smarklink系統所提供的智慧手機整合功能。
▲影音系統支援iOS與Android手機連結整合操作。
系統支援Apple的Car Play與Android的Android Auto等平台,讓你將智慧型手機與系統連結後直接將畫面投射到中控螢幕上並且直接在螢幕上操作。試駕過程中我們就是以自己帶的iPhone來播放音樂和導航在澎湖四處尋景訪勝。
而在配備豐富度與內裝鋪陳材質用料上,表現不算出色(也算是SKODA傳統?),但將價格因素考慮進去,實用好入手的家庭休旅才是SKODA鎖定的策略。
空間與實用機能為主打
▲大型天窗範圍可達第三排上方。
如前面所提,空間表現和實用性是它的強項,三排座椅的設定也讓它成為國同級距中較少的選擇之一(車身尺碼跟有七人座的國產Santa Fe相當,價格也近),SKODA Taiwan也刻意只引進七人座設定來與市場上與其他產品做出區隔。
▲座椅提供電動調整,頭部空間相當充裕。
▲後座有出風口,車門也可放進一瓶飲料。
不過要進入第三排座椅時,需先將第二排座椅前移然後再將椅背傾倒,機構上非連動設計,加上重量不輕,如果是孩童要坐進去操作上可能有些不便。進出空間對成人來說則算還好。
▲第三排空間尚可乘坐成人,但椅背偏直立。
坐進去後感覺椅背有些直立,腿部空間則要看第二排座椅,因為二排座椅有前後18公分的調整範圍,如果二排乘客坐的比較前面就還OK,否則三排座椅乘客的腿就容易頂到前面椅背。總結來說第三排比較適合孩童乘坐或成人短程乘坐,且前方視野不至於太被前面擋到。
▲放倒第三排與二三排椅背之下容量分別為630與2065公升。
在二排五人座的情況下,Kodiaq就提供了不錯的成人乘坐空間,雖因七人座的配置關係腿部空間可能小遜VW Tiguan一點,但頭部空間就比之更佳。在七人座狀態下行李廂空間為270公升,五人座狀態則為630公升,如果是要載大量或大體積的物品,將4:2:4分離可倒後座向前放倒整個行李空間更達到2065公升,而且地板都是平整的,將副手座椅放倒的話,則可放進最長達2.9公尺的物品。
漸入佳境的動力表現
▲所搭載的2.0TSI米勒循環渦輪引擎可輸出180hp馬力與32.7kgm扭力。
這次試駕的Kodiaq 2.0TSI車型搭載1984cc排氣量的2.0TSI直列四缸渦輪引擎,可輸出180hp/3900-6000rpm最大馬力與32.7kgm/1400-3940rpm最大扭力,搭配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
▲搭配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系統,全時四輪傳動系統有四種扭力分配模式。
從帳面數據上來看動力算是充裕,實際試駕時則會感覺起步比較溫和,油門反應沒有想像中那麼迅捷(對比過去試駕2.0L渦輪車而言),低速行駛情況例如都會區走走停停時感覺就很一般,油門每踩深一段,動力再多出現一點。
但別擔心,動力數據也不是在那裡擺假的,當車速來到60、80km/以上,引擎轉速也拉高之後,加速力道的輸出就充裕順暢許多,這情況與引擎採米勒循環設計不無關係。詳細的機構技術面在此不深究,簡單來說,引擎在壓縮行程一小段時間進氣門仍是開著讓部分油氣進入進氣岐管,以便在下一次進氣行程時提升進氣效率,加上渦輪的助益轉速越高整個活塞做功效率就更高,也因此在轉速比較拉起來時,加速反應會提升許多。
所以除了低速略嫌不給力外,整體動力表現而言足以滿足家庭通勤出遊需求,或透過手動換檔拉高轉速來彌補。採全時四輪驅動的Kodiaq因應不同行駛狀況會自動調整前後扭力分配模式,一般狀態下是前96%、後4%的前驅為主來節省油耗;在濕地或需要加速時為前10%、後90%的後驅為主;如果碰到抓地狀況較差的路面如砂石或其他越野地形則會讓四輪均為25%;若陷入三輪皆失去抓地的惡劣情況,系統最多可提供單一尚有抓地力的輪子達85%的扭力以求脫困。以全車的設定來說(包含車身距地高等考量),Kodiaq還是拿來做輕度越野就好。
結語
身為VW集團大家族的一員,Kodiaq自然也採用了集團的MQB模組化底盤,其前後懸吊分別為前麥花臣、後多連桿結構。行駛時給人很Q彈的避震感,經過路面較大高低起伏吸收掉大部分衝擊震動且不會有多餘的彈跳感,而經過路上常見的減速條時,震動則被吸收地只有細微感覺。加上隔音表現很佳,乘坐舒適性相當不錯,對車內乘客來說也是好消息。
底盤的操控與側傾抑制表現也不錯,不過方向盤轉向手感偏輕。可能是出於讓家中男女老少成員都能輕鬆開的考量,但也減了幾分操駕樂趣。
承繼了SKODA一貫的品牌特色,在簡潔大方的車身之內,有著寬敞且高實用性的空間,加上來自母集團VW的動力、底盤與影音/行動裝置連結科技,以及豐富的安全性駕駛輔助科技(試駕時本車尚未發表,安全配備編成尚不清楚所以這篇暫且不提)以及夠親和的價格,讓它成為家庭買家,特別是多成員家庭買家平常代步、假日出遊的新好選擇,也是從國產考慮升級進口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