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L特輯】車輛被動安全漫談

了解危險才能獲致安全

記者:文/Miao Wu、整理/Ero 2007-02-17

國人選購新車首要考慮的因素,向來不外乎都在外型、性能、價格...之間徘徊,甚少有人單以車輛本身的安全性論高低。會有這種現象,其實不僅是關係到消費者自覺性的問題,車商本身也要負很大的責任,長久以來在大拿車內的配備大做文章,計較馬力數據相差幾匹的優勝,更有甚者直接點名高出數個等級的豪華車來一比高低,對於車輛本身安全上的問題卻是輕輕帶過,當消費者由疑慮轉為屈服,而終至沒有選擇餘地時,有能力者只能選擇昂貴的進口車,其餘大部分的人則接受國產車的遊戲規則,不知不覺讓自己省下一筆花費,也讓車商多了少一筆投資的理由。

盡信書不如無書

5

每天看著達官名人車禍的新聞,各電視台主動把靈堂設在新聞節目中強迫大家一起陪哭,這種現象你早會煩,可是經歷過這些被大炒特炒的新聞事件,真的從此能讓國人對車輛安全開始重視嗎?或者換個說法,當各大汽車名嘴在電視上向大家宣傳「有尾巴的車比較安全」、「氣囊可以救命」...,聽多了這些以為是靈異節目才聽得到的科學新知之後,你會不會恍然大悟,原來「ABS可以減少煞車距離」?說真的,我們一度還真的以為「裝了尾翼比較不容易翻車」呢!

影響行車安全的因素中,相對於人的因素難以掌握,其實關於車輛的安全要單純簡單多了,不過汽車發明超過一世紀,車廠的安全意識也在幾十年前就有了,面對這麼多訴求安全的配備和科技,不知如何正確使用的話,有時候還乾脆不如什麼都沒有的好。

什麼樣的車最安全?有些國家的研究報告指出,甚至連車色都可能有關係,例如瑞典的研究指出「粉紅色」的車最安全,黑色的車最容易發生車禍;在紐西蘭則是銀色車出事機會最低,棕色、黑色和綠色車最容易發生事故,選對顏色可能可以活久一點,也許這才是被動安全的最根本吧。

2


重罰之下必有良民?

為了亡羊補牢,立法院已經通過了道路交通處罰條例修正案初審,規定九人座以下小客車,未來行駛高速公路及快速道路時,後座乘客必須強制繫安全帶,違者將罰駕駛人三千到六千元;一般都認為這與當初要求騎乘機車必須配戴安全帽一樣立意甚佳,但主要關鍵還是執法能力,在都會區沒有人不戴安全帽,到了鄉下戴安全帽騎車,一看就知道是外地來的,希望這同樣的事別發生在強制繫後座安全帶的法規上。

2

無論如何,用路人應該要知道命是自己的,就像賣安全帽的店家常用一句話封住愛殺價顧客的嘴:「你覺得你的頭值多少錢就買多貴的安全帽。」同樣道理,你覺得自己的命值不值得多多麻煩一下綁個安全帶?

安全帶隱藏的危機? 

孕婦
即使是孕婦也必須持續使用安全帶,同時氣囊對於孕婦也能發揮保護的作用,因為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未繫安全帶或沒有正確繫上安全帶,會比正確使用安全帶的孕婦高出
5.7倍不利胎兒的危險。」 

2

孩童
因為汽車通常都是設計給成人使用,因此孩童在交通事故中傷亡的機率會較高,更糟糕的是,「讓成人可以救命的設計,往往會比沒有這項設計還要傷害孩童更多。」特別是安全氣囊這種配備,因為這是設計給成人使用的,使用在幼童身上就很可能導致受傷。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車門和車窗的關閉,現在的汽車大多有限制後座使用車門車窗的設計,但有些車的電動窗升降控制設計成「按鍵式」,也就是車窗下降和上升的動作都是用按的,這種設計其實隱藏了致命的危險,好奇的孩童很容易在車窗打開的情況下,將手肘放在車門把手上並將頭伸出,若誤觸開關就可能導致被夾危險。有鑑於此,部份車廠早已揚棄這種開關設計,這是買車時就應該注意的部份。
父母抱著小孩搭車,不管大人有沒有繫安全帶,小孩在車禍時將難以倖存。原因是當
10公斤重的孩童在時速40公里行進的車上撞車時,兒童將會瞬間產生30G(300公斤)往前衝的力量,即使再強壯的父母也拉不住,此時兒童可能瞬間脫離懷抱,被拋出車外或撞向擋風玻璃。常見父母放任孩童將上半身伸出天窗“兜風”的狀況,一旦撞車,基本上這和高速行駛中將小孩推落車外的意思差不多。
我國交通部要求一至四歲未滿
18公斤的幼童,必須坐於後座的兒童座椅上,不過兒童座椅一樣必須固定住,一般可以用安全帶,有Isofix裝置的則直接卡入不需要安全帶。什麼是Isofix? 它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azation Fix.簡稱,代表國際標準組織規範的汽座連結固定系統,利用車上所附的Isofix凹槽,可相容的汽座插銷插入凹槽,不需用安全帶固定,可以快速地讓汽座與汽車連結固定,減低汽座安裝錯誤的風險,不會像用安全帶固定的兒童座椅,有時因安全帶安裝不正確,反而造成危險。 

2

2
嬰兒
嬰兒與較大的孩童所用的專用座椅不同,最好的位置是後座並朝後放置,絕不能將它放在有氣囊裝備的的副手座上,因為這種朝後放置的臥床會讓嬰兒頭部距離被膨脹的氣囊過近,脆弱的頸椎可能應聲而斷。


最基本的配備:安全帶

不少人知道VOLVO是三點式自動緊縮安全帶的發明者,這種1959年發明迄今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的簡單裝置,成本低、效果又顯著,至於真正將它導入全車系的車廠,其實是RENAULT,同時這家車廠也是率先將ABS防鎖死煞車系統配置到量產車上的,在最近幾年的EuroNCAP撞擊測試成績,更讓大家注意到RENAULT在改進被動安全上的成果。安全帶之後推出的各種主動、被動先進安全科技,大多必須和安全帶一起搭配才能發揮作用,否則甚至會造成反效果,這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稱「安全氣囊」的玩意。

2

安全氣囊到底安不安全?打到會不會痛?明明只是Air Bag,是誰擅自加上安全二字的?這些問題去問實際上使用過的人,可能反而更讓人糊塗,你可能會得到三種答案:第一是「嚇呆了忘記了」,第二是「轟然巨響一團煙霧什麼都不知道」,第三個答案回答不出來,因為那個人已經嗚呼哀哉了。
2


安全氣囊到底安不安全?

每輛有安裝超過兩副氣囊配備的車,都會標明不得用於孩童,以及必須乘坐兒童安全座椅,同時也必須配合安全帶使用,這緣故是氣囊在感應器啟動後,會在1/25秒內高速膨脹充氣完畢,有多高速?時速大約相當於300公里!就像有人從飛馳中的高鐵拿著充飽的氣囊往你臉上掃上去。可是這並不是氣囊用來保護人體的設計本意,因為氣囊應該是充完氣後,等著人體撲過去來緩衝的,而不是在擴張過程中擊中人體。

2

如果座位距離過近、或安全帶沒有發揮正常作用,或者孩童脆弱的身軀被氣囊高速打中,當然還是會發生可怕的後果。看到這裡,下次看到有新手上路者老愛挨著方向盤開車,或者邊抱小孩邊開車,不妨也把這一段講給她或他聽,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讓方向盤以500公斤重的力量打在前胸的。
2

再來談到氣囊啟動的時機,不同功能的氣囊會有不同作用的條件,像前方氣囊的感應器必須在嚴重的正面或接近正面衝擊時,速度超過設計的衝擊力限度才會膨脹,所以車子翻傾、側撞或者被追撞時,前方氣囊本身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此時即使膨脹也發揮不了保護作用。為了要應付不同狀況,才會有所謂的側氣囊(保護側撞時的上半身)、簾幕氣囊(保護側撞時的頭部)、膝部氣囊(避免駕駛者腿部被方向機柱擠壓)等等;同時怕氣囊的膨脹造成二度傷害,最近的氣囊都強調具有多階段充氣設計,有的甚至可以根據駕駛者體重進行不同的膨脹程度。
2


實車撞擊測試驗證安全設計

目前為止並沒有一輛絕對安全的汽車出現,除了各車廠自行研發時期的測試外,國際上則有一些獨立或政府成立的單位為汽車安全把關,其中公認比較具備公信力的,包括IIHS(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NHTSA(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即美國NCAP)以及EuroNCAP(歐洲新車安全評鑑協會),由於各單位採用的測試方法與標準不同,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國際安全標準存在,不過測試車種和國內所引進比較接近的EuroNCAP評比結果,是國人常用來判斷新車安全的指標。

2

即使有了這種獨立機構的測試單位,各國引進的車款仍會因製造與配備的差異而可能造成撞擊測試結果的不同,畢竟以單一抽樣送測樣本的結果代表所有同型銷售車的安全性,這本身已經是一種相當冒險的作法了,EuroNCAP也經常公佈某某車沒有側氣囊或警示燈沒亮必須扣分,迫使車廠必須召回改進後才重新送側得到較好的成績,所以屬於自己國家的測試單位還是必要的。
2

目前中國、南韓、印度這幾個有國產車的汽車新興市場都已經設立了自己的NCAP組織,為自己國家上市的新車安全把關,至於台灣的ARTC雖然也在幾年前成立實車撞擊實驗室,不過政策法規沒有同步要求新車必須送測的情況下,目前還只是停留在提供車廠送測的“服務”,換句話說,實車撞擊測試後的結果要不要公佈,那是看車商高興,假如撞出來的結果發現上不了檯面,在保密條款之下這件事也可以當沒發生過,由經濟部輔導成立的ARTC似乎還沒有辦法扮演獨立把關的角色,有淪為車商用來宣傳的工具的跡象,有點讓人遺憾,所以也許還有人不知道確實已經有幾輛國產車曾經送測,不過後續消息卻是不了了之,這也算是政商共和一起拼經濟的奇異現象吧。
2

台灣法規安全意識嚴重落後 

實車撞擊測試當然不只有測試汽車的被動安全,週邊的座椅、安全帶、空氣囊...等設備也能在這裡接受模擬測試,不過實車撞擊測試的評比會把這些全都納入考慮。EuroNCAP為結合歐洲數國的消費者協會和行政組織,共同組成的國際性測試協會,1997年創立迄今不過十年,已經陸續測試近200台車輛,由於不定期選擇銷售量較高的車型進行測試,並將所有結果公佈,在同一套程序之下結果優劣立判,不需要透過法規的強制規定,透過消費者的壓力來迫使車廠改良安全性,也有很好的效果。由於國情不同的關係,這種作法不一定適用於台灣,不過設立獨立機構公開測試卻有其必要,這是目前最直接有效迫使汽車製造廠升級安全設計的作法。 
至於消費者本身,不只選擇安全設計完備的車輛,駕駛本身的觀念、開車習慣還有身體狀況,加上第三者難以預測的因素,都可能讓最安全的車破功。與其倚賴汽車上的高科技配備,真的“被動”地等著事情發生時有各種安全配備來救命,何不將生命交給最值得信賴的自己?在此之外,用路人除了隨時加強正確的觀念與知識,對於還有很大改進空間的車輛安全設計也有拒絕洗腦督促車廠改進的責任;而在這裡也要呼籲部份執迷不悟的車商,不需要急著抱著被害妄想症對號入座,或許下次的車展找幾位漂亮一點、穿少一點的模特兒在台上晃晃,還是會有一群人呼前擁後的大呼有誠意,我們這些認命開車的,總不能只能感嘆為什麼台灣盡出一些拼命砸錢在代言人和電視廣告上,真正該花錢弄好的軟硬體卻摳得跟什麼一樣.... 

醒醒吧,省錢也不是這樣子,孩子的學習不能等,你們知道我們在外面很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