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所謂的小車大家心中會想到哪些名字?在國人記憶中比較熟悉的大概有Fit、Yaris、Swift以及已經停產的March等等,如果還要再小一點呢?我知道你會說Smart,但不好意思,我們這裡討論的是四座車,所以這部聰明車先略過不談 ;其他像Polo這類的歐系進口小車,車長大概也都在3米8左右。我們這次的主角i10,車長則在3米6以下,所以就算不像Smart屬於「微」字輩,至少也可以用迷你車來稱呼。 在這部i10之前,HYUNDAI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一部迷你車前輩Atos在國內,不過當時Atos給人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比較廉價陽春的階段,HYUNDAI原廠自己也知道這個問題,因此把屬於新世代的i系列車款轉移到歐洲去進行設計研發,希望能以更鮮明的風格去爭取歐洲當地以及其他地區消費者的認同,當然也包括小小車不多的台灣。
雖說是出自德國法蘭克福設計中心之手,筆者個人認為i10的外觀倒是充滿了日本小車的特徵,頭燈和車窗輪廓接近HONDA Fit,水箱罩與車頭整體感覺接近DAIHATSU。不過不管如何,i10都已非當日的吳下「阿拖」(Atos),擺脫了舊日的粗拙感,與日系小車擺在一起不會失色,不過如果要論歐風色彩濃厚可能就不易說服我。
儘管車身不像以往Atos那般方正挑高,坐進i10的駕駛座後發現頭部空間還是相當充裕,手臂活動或腿部空間也不會過於侷促,至少手臂伸向排檔桿時不會與副手座乘客的手臂打架,這應該是懸浮式中控台在空間上最大的好處吧。後座腿部空間比想像中更好,不是所謂的「+2」座,載成人做都會的短途乘坐都還OK。不過i10座椅的側面包覆性薄弱,椅墊前端沒有向上的傾斜角度,對大腿的支撐性不夠,對乘坐舒適會有些扣分。後座椅有可倒功能,沒有分離設計,直接將整個椅背向前翻倒來增加行李空間,對於後座不常坐人行李廂空間又小的迷你車來說,這可是相當重要的功能。
坐進駕駛座,會發現座椅的著座位置不低,駕駛者的視線水平與方向盤的相對高度更是高,有種類似休旅車的居高臨下感,這種視野對於駕駛新手來說應該比較能夠感到安心。當然啦,開這種1.1升引擎(67hp/5500rpm、10.1kg-m/2800rpm)的迷你車心情最好還是放悠閒一點,因為需要加速的時候往往得全油門硬拉轉速才能完成超車/換車道的動作,筆者從平面道路接快速道路的爬坡段全油門五秒以上轉速拉到五千轉,車速才緩步從50km/h拉到80km/h,血氣方剛者可真的是要耐得住性子啊。
比較令人驚喜的,則是它底盤紮實度帶來的操控好表現,在過一些時速90km左右的大彎道時,車身側傾程度仍然不高,輪胎的抓地力與循跡性也都令駕駛者很有信心,這點倒是令我們有些意外。前麥花臣、後扭力樑設定是小車常見的基本設定,但是紮實的設計(前懸連接副樑連桿、支架的粗細、懸吊幾何等)讓i10車小卻不漂,應該有搭配1.3升引擎的實力;方向盤搭載了同級中少見的速度感應式電子動力輔助方向盤,所以轉動感都蠻輕的,安定又輕鬆的行路感相信對開車膽量小的駕駛來說會更親切。不過,底盤噪音的抑制,仍然有待加強,行經碎石較多的路面時,碎石彈跳至車底的碰撞聲有如爆米花般的啪啦作響傳到車內,剛剛才培養好的閒逸情緒又被打亂了。
從早期的韓系都會車如Atos、Martis到現在的i10,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車廠對於提升這類低價小車精緻度上所做的努力。車廠出於成本考量以及油耗經濟的訴求,搭載1.1升小排氣量引擎,似乎也注定i10被定義為都會代步或「買菜」車的宿命,十分可惜。i10若能有,也值得擁有更好的動力,就更有在市街靈活穿梭,成為都市小霸王的本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