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需以專業贏得尊重

試車意外誰之過?台美兩地試車大不同 II

記者:Derral Chen 2010-06-19

在2009年4月時,我發表過一篇「試車意外誰之過?台美兩地試車大不同」一文,原本是應汽車線上情報社長要求,提一提我在台灣、美國兩地擔任汽車媒體的昨是今非,未料此文收到一些迴響,最近又逢台灣車商人員提起,我想發表個下集比較妥當。

5
▲讓媒體代表下場前,車廠都有試車手解說場地與規則。

首先要澄清的,我不認為試車意外誰之過?因為意外事故沒人願意發生,媒體沒瘋狂到去人體撞擊測試,車商也沒傻到拼車禍搏版面,所以若提到所謂的意外,無非對錯而是動機何在。幾年前,Honda Odyssey於北美風光上市,熟悉市場的都知道這七人座箱型車是Honda搖錢樹,不少家庭的車庫都停這麼一輛車,其所受矚目不言可喻。

由於車子需要拍攝動態,所以道路試車需要一位助理,全程一路順利直到最後靜態移車時,助理沒發現右後方的消防栓,倒車時出現摩擦聲,Odyssey右邊鈑金掉漆,一道深可見底的刮痕產生。按照北美Honda先前交代,我第一時間撥電話回報,對方僅說請儘管試車,媒體試乘車 的 人、車都「保險」,只要沒人受傷還車時處理即可。


5
▲部分謹慎的車廠,還委派車手帶領媒體熟悉場地特性。

場景拉到加州北郊的Willow Spring Raceway,這是南加州數一數二的專業賽道,車商經常選定此地為發表新車、試駕的場地,確保媒體不會到馬路表演高難度動作出事。由於這是封閉賽道,參與活動的性能車不少,BMW都是有掛M或者Alpina,Mercedes-Benz是AMG,Jaguar也祭出R系列,連Audi都是RS家族出動陣仗不小。


5
▲動輒數百匹馬力、身價千萬的跑車幾輛夠撞?當然要審查試車人員資格。

出席的媒體代表都是老鳥,對於這場地時哪裡減速、加速、出彎路線一清二楚,尤其下場後車子不能開太慢,因為這可能會造成他人危險,種種規則賽道講師都已經解釋。席間,基於安全前提車廠也有但書,若把車子開到非公路表面如衝出跑道,或未遵照規則我行我素者均驅逐出場。結果,某家外國媒體未經同意,把Alpina B7悄悄開到停車場畫「甜甜圈」拍動態,被其他媒體舉發後取消資格,管你出意外與否立刻趕出場。


5
▲車廠多半安排專業場地試駕,測試車子也觀察媒體的本領。

這些例子證明,意外對錯不是關鍵,而是媒體的自律問題。主辦單位準備賽道供下場測試性能,你卻逆其道跑去原地甩尾耍特技,車廠認為是惡搞還是工作?我認為試車待遇大不同並非跨國問題,而是媒體自己得贏得尊重,欲證明自己專業就該穿好裝備,下場跑個單圈最佳成績證明,而非油門猛催、拉手煞車表示自己英雄好漢,當車廠認為你是痞子時,自然不必尊重直接請出去。


5
▲安全無虞下,車廠希望媒體開得越殺越好,方能凸顯車輛過人性能。

此文欲闡述的並非代表某一方,主要是車廠出借車輛前本就該有保險,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與糾紛。汽車雜誌的試車人員也該拿出專業,不在錯誤的地點、時間幹些蠢事,意外發生後無論對錯與否,往後雙方關係僵化不說,沒有專業試車報告對消費者、車廠、媒體都是全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