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NISSAN Leaf 當「電」來的時候

記者:Dean 2019-09-18

現今新能源電動車越來越成熟,也慢慢的被消費者給接受,在台北市街頭電動車的比例也往年高很多;但目前電動車的價格跟內燃機引擎相比還是高出許多,如何壓低成本並調降售價絕對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Nissan看準台灣市場慢慢起步的電動車市場,近期導入全新世代Nissan Leaf電動車,並以現今電動車最低入手門檻150萬元展開預售,而好消息指出,今年配額已銷售完畢。

4

Nissan第一代Leaf於2010年誕生,當時台灣有少數引進但不對外販售,只有特地部門以標案所購買,而這些車退役後曾留到二手市場,不過第一代車型詬病是可行駛里程過低,充滿電續航力最多只有170公里左右,有點不符合多數人對於交通載具的需求。2017年底推出第二代車型,第二代車型就大幅度改進前一代缺點,實際續航力突破200公里來到250公里,如果是依NEDC規範測試結果,最大行駛里程達到311公里。裕隆日產經過長時間衡量與盤算,直到2019年8月才確定導入第二代Leaf電動車。


▲車頭V-Motion水箱護罩,結合專屬3D環保藍色冰塊造型飾板,以及造型新穎的LED頭燈,讓新一代Leaf車頭更具流線和科技感。

▲C柱刻意黑色處理帶來懸浮式車頂,車尾有370Z跑車迴力鏢式尾燈,零排放標誌證明是輛電動車。
電動車對於一些傳統車輛使用者來說,總是存在一面隔閡,這隔閡存在點最大原因是對於電動車的不確定性,當車輛可行駛里程被電池容量給限制、當加油改為充電卻不能在幾分鐘內完成,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因原本用車方式改變而無法接受。從內燃機引擎轉變成電動車的陣痛期是必經過程,深入認識電動車的使用方法與用車特性才能抹去隔閡,所以汽車線上這次就帶大家好好認識第二代Nissan Leaf電動車,或許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接受電動車其實沒有那麼難。


外型與一般車輛無異

首先電動車在外觀不需要考量到前方引擎散熱等問題,所以能更講求空氣動力學。第二代Nissan Leaf不採大膽、前衛設計,取而代之是家族化特色,像是車頭V-Motion水箱護罩,結合專屬3D環保藍色冰塊造型飾板,以及造型新穎的LED頭燈,讓新一代Leaf車頭更具流線和科技感。先前有提到電動車沒有內燃機,如何降低風阻才是設計師首要工作,Leaf車身藉由模擬實際空氣流動環境進行空氣力學開發,垂直切削兼具導流和隔絕噪音設計的兩側車體,搭配具擾流功能尾翼,降低氣流阻力,減少風阻所造成的能源損耗。


▲輪胎選擇在電動車尺寸內算大,搭配固特異電動車專用輪胎降低阻力增加行駛里程。

▲與Tiida軸距相同為2700mm,Leaf整體外觀尺寸比起Tiida微微放大一點。

▲前方充電插孔可分為交流電與直流電兩種,交流電的接頭適用大多數的停車場充電座,直流充電接頭則是Nissan專屬規格。

▲要開啟前方充電孔的開關在駕駛者左側。
外型整體不仔細端詳細節,老實說很難發現它是一輛電動車,有點像是家族中Tiida新成員。確實兩者在車型大小方面差異不大,兩者軸距都為2700mm,Leaf外觀尺寸比起Tiida微微放大一點,長、寬、高分別為4480mm、1790mm、1540mm。同樣是掀背式造型,只是在Leaf上更顯得運動風格強烈,C柱刻意黑色處理帶來懸浮式車頂,車尾有370Z跑車迴力鏢式尾燈,下方Diffuser飾板不僅好看且有實質效益,外型美觀電動車更時尚。


內裝維持傳統行車介面

通常電動車的內裝會做得非常科技且未來感,大幅省略實體按鍵由大屏幕取代,但是在Leaf車上不這麼做,內裝維持大家熟悉的車輛介面有種親切感。中控台配備8吋彩色懸浮觸控螢幕,支援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讓車主輕鬆操作影音功能,下方冷氣控制還是維持傳統按鍵與旋鈕。駕駛者前方儀表板時速為傳統指針,左方則有7吋多功能LED螢幕,可顯示各項主被動安全設定及電力里程相關資訊。整輛車最重要控制位置於中央鞍座上,用圓形作為排檔桿造型,只有P檔為按鈕,其餘檔位則維持傳統,排檔前方有ECO模式以及e-Pedal油門煞車整合控制系統,e-Pedal功能為何?等等在好好說明。


▲儀表板時速為傳統指針,左方則有7吋多功能LED螢幕。

▲e-Pedal油門煞車整合控制系統給予反向強大阻力協助降低車速與回充電力,等同於車輛幫你踩了煞車,可到完全禁止狀態。

▲車身重量達到1520公斤左右,比起Tiida的1300公斤重了許多,車身重開起來比一般掀背車沉穩,尤其在高速路段感受特別明顯。
車室空間部分保有與Tiida相同的大空間,不管是前座還是後座都達到優異水準,頭部、膝部不會有壓迫感;後座椅支援6/4分離傾倒可應付隨時的載物需求,後車廂標準達到435公升容積。講求環保的電動車,盡可能在內裝用料達到綠能環保概念,Leaf座椅採用可回收特殊不織布材質,質感舒適且兼具冬暖夏涼特性,門板、中控台則採用軟質與硬質塑料搭配,環保用料上沒有對手BMW i3來得強烈。

▲座椅採用可回收特殊不織布材質,質感舒適且兼具冬暖夏涼特性。

▲車室空間部分保有與Tiida相同的大空間,不管是前座還是後座都達到優異水準,頭部、膝部不會有壓迫感。

▲後座椅支援6/4分離傾倒可應付隨時的載物需求,後車廂標準達到435公升容積。


行駛里程與充電便利性攸關一切

馬達動力與電池是電動車兩大重要核心,也是消費者最無法習慣之處。首先在電池配置,Leaf電池安置於座位下方,比起前一代車型容量提升至40kWh,行駛里程最遠可達到311公里。充電位置設在車頭,碰到大多數的充電站只要直直駛入就行,無須向它牌還要倒車入庫大大提升方便性。前方充電插孔可分為交流電與直流電兩種,交流電的接頭適用大多數的停車場充電座,只有Tesla無法共用,直流充電接頭則是Nissan專屬規格。交流電充電座從沒電充到滿需要8小時左右,直流電則只要40分鐘可充至80%,原廠目前積極增設直流快速充電站,可減少消費者對於電動車充電的恐慌。


▲電動馬達設置於原引擎位置,與多數的電動車配置不同,打開原名稱引擎蓋可看到馬達、電力控制單元。

▲圓型的排檔桿很有設計感。
電動車另一項靈魂就是電動馬達,老實說我很喜歡電動車的動力輸出特性,起步的強大扭力輸出瞬間令人興奮,Nissan Leaf也不例外。電動馬達最大輸出可達到150hp最大馬力與32.6kgm最大扭力,這幾乎是一輛3.0升自然進氣或者2.0升渦輪增壓引擎的表現,小小的電動馬達淺力可是無限。電動馬達設置於原引擎位置,與多數的電動車配置不同,打開原名稱引擎蓋可看到馬達、電力控制單元以及供車內電子系統(如燈光、音響等)使用的電瓶,基本上除了要添加煞車油或者冷卻液,消費者都不需打開前蓋。


e-Pedal掌握好你只需要一個踏板

坐進車內按下啟動按鈕,前方不會傳來引擎發動的怒吼,只有燈號告訴你車輛已準備好。踩下動力踏板(以下還是簡稱油門),可以感受踏板阻力較大,需要使點力氣;電動車的油門必須小心控制,畢竟它的動力是隨踩隨來,Leaf算是電動車中好上手的設定。先前提到的e-Pedal油門煞車整合控制系統,白話點就是當你鬆開油門時,馬達會瞬間給予反向強大阻力協助降低車速與回充電力,等同於車輛幫你踩了煞車,可到完全禁止狀態。如果駕駛者控制得宜,一路上都不需使用到煞車踏板,如果想要e-Pedal介入不要那麼強烈,右腳就必須微微含著油門,當然你也可以關閉e-Pedal功能恢復類似油車的特性。


▲中控台配備8吋彩色懸浮觸控螢幕,支援Apple CarPlay與Android Auto。

▲方向盤造型運動感十足,很有自家跑車的味道。

▲冷氣介面維持傳統,沒有因為科技而被簡化。
電動車沒有內燃機引擎所需結構改由馬達、電池、電力控制單元等元件,車身重量達到1520公斤左右,比起Tiida的1300公斤重了許多,車身重開起來比一般掀背車沉穩,尤其在高速路段感受特別明顯。電池安置於車身底部,間接帶來低重心優勢,雖然Leaf並不是標榜性能的電動車,但在強勁馬達輸出動力下,結合沉穩、低重心的底盤調性,能稍微嗅出斯斯的駕馭樂趣味道。

最後在安全性方面,電動車一點也不馬虎,搭載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全方位智行科技,擁有完整的行車安全配備,包含IEB防追撞緊急煞車系統、ICC智慧型定速控制系統、LDP車道偏離預防系統、AVM環景影像行車輔助、BSW盲點警示系統、RCTA後方車側警示系統等,完全是比照油車的該規格對待。另外小小聲的告訴大家,高速公路巡航多使用ICC智慧定速控制系統可降低電動馬達輸出功率,維持較高的續航力表現。

▲高速公路巡航可使用ICC智慧定速控制系統可降低電動馬達輸出功率,維持較高的續航力表現。
其實對我來說我還是喜歡內燃機引擎的機械運轉特性,油門踩下瞬間帶來雄厚排氣聲浪,這才是最適合男子漢的交通工具。但隨著科技進步與潮流轉變,電動車已慢慢滲透進我們圈子之中,私人的電動載具不說,路上隨便都能借用到共享機車WeMo,也慢慢習慣電動車駕馭感與零排放綠能生活。不過當電動車從分享載具轉為私人交通工具就會碰到充電問題,畢竟電動車無法像油車開進加油站十分鐘搞定行駛里程問題,當你生活的環境充滿著充電不便,我想電動車就不會進入購車選擇中。反觀當你的生活條件能克服充電問題,每日用車又可接受電動車續航力,我覺得可以嘗試看看這新世代動力的交通工具,它絕對會比你想的有趣很多。

格諸元表

電池型式

40kWh 鋰離子電池

最大馬力(hp

150

最大扭力(kgm

32.6

純電行駛里程(km)

311km

懸吊系統

前:麥花臣
後:扭力樑

長×寬×高(mm

4480x1790x1540

軸距(mm

2700

煞車系統

四輪碟煞

車重(kg

1520

輪胎尺寸

215/50R17

售價(新台幣/萬元)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