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AUDI TT Roadster Quattro

2000年小尾翼樣式登台

記者:Roger 2000-05-15

於1998年底正式問世的奧迪新生代小跑車TT,推出之際就以其獨特的圓弧輪廓、大膽而亮眼的造型設計,而緊緊地抓住了世人的目光。這部眩目的小跑車先是推   出2+2設定的硬頂Coupe車型,而後,又於1999年前後追加了Quattro全輪驅動車型以及雙座敞篷Roadster車款。

2
而,在這款小跑車大紅大紫之際,1999年中開始,歐陸各地卻傳出多數起駕駛225匹大馬力的TT Quattro,在高速行駛所發生的意外事件,這些意外事件暴露出了TT在高速行駛時車尾部份不夠穩定的問題。而各大媒體除了懷疑TT的後懸載設計、或是Quattro全輪驅動裝置可能有缺點之外,大部份的箭頭都指向TT那截圓潤的車尾,認為這段車尾無法在高速行駛的狀況下提供足夠的下壓力(down-force)來穩定車身後方。

雖然聲討聲浪湧現之初,奧迪的工程師們極力否認TT在設計上有任何缺陷,不過在接連不斷傳出意外事故之後,今年二月,奧迪終於為新出廠的TT加裝了幾項改良配備,包括了重新搭配過的前後防傾桿、以及ESP車輛動態穩定系統……同時也在原本一氣呵成的渾圓車尾上加裝了一小片擾流翼。

這次我們所試駕的這部由「嘉鎷汽車」提供的TT,正是小幅改良過的2000年式全新版本,二月時原廠才進行改良的動作,現在新車款已經到達台灣,貿易商再一次展現了即時搶鮮的廣大神通。

225匹最大馬力、Quattro全輪驅動、補強過的高速操控能耐……喔!對了,我差點忘了提另外一個重要的焦點∼這部TT非僅是一部TT Quattro,它還是Roadster雙座敞篷的車型,正確的全名應該要叫做︰TT Roadster Quattro。
除非總代理已經悄悄引進準備進行認證,要不然,台灣目前應該僅此一部。

去年八月,筆者曾經試駕過TT這款小跑車,那時候開的是FF前輪驅動、180匹馬力的版本,至於225匹的Quattro全輪驅動車型,則一直都是無緣得見。這次說來幸運,不但有機會測試到2000年改良樣式的TT Quattro,而且還是更耀眼拉風的Roadster版本。

2
到動力配置,在尚未談試駕心得之前,筆者還是先回頭簡單地介紹一下TT的動力系統。TT共有兩款引擎規格可供選擇,這兩款輸出其實引擎本體是相同的,就是福斯集團近年來廣泛地提供給旗下車款使用的那具代號為ABE的1.8升20汽門渦輪增壓引擎,不過,藉由改變渦輪增壓器的大小以及細部的設定,而創造出最大馬力180匹以及225匹兩個等級的輸出。除了動力部份上共有兩種版本之外,TT也提供了前驅和全輪驅動兩種驅動系統,180匹的入門版本可以選擇前輪驅動或是Quattro全輪驅動,而225匹的頂級動力則理所當然地對應了全輪驅動的配置。

重新溫習TT諸款動力與驅動系統的搭配之後,我們就來看看這部225匹TT Roadster Quattro實際路試的表現。接手車輛之後,由市區往郊區行進,坦白說,以一般都會走走停停的行車方式駕駛225匹的TT,會覺得比180匹的版本還乏力,甚至和搭載同一具1.8升渦輪增壓引擎的福斯性能鋼砲Golf GTi(最大馬力150hp)相較還鈍了點。

其實一點也無需意外,225匹版本TT所採用的渦輪增壓器為KKK所提供的四號渦輪,比180匹版本所採用的三號渦輪還大了一級,雖然較大的渦輪在運轉之際會帶來較大的增壓助益,不過,同時也會讓渦輪遲滯(turbo-lag)的現象更為明顯。這使得這部225匹的TT在起步緩行的狀況下,呈現出不太像性能小跑車該有的速度反應。

然而,這個合理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只消讓油門深度略深一點,渦輪增壓一作動的同時,飽和的扭力會持續性地湧現,轉速一邁過2500rpm,力量用〝隨傳隨到〞來形容並不誇張。大腳油門的同時,即使動力已經被分散到四個輪子之上,車身還是會發生輕微扭力轉向的現象。只要不鬆開油門,速度指針上揚的速率相當讓人滿意,中高轉速區段提供的推力絕不是150匹的Golf GTi所可以相較的。至於180匹前輪驅動的TT,因為車重較Quattro為輕,所以加速感或連lash;還可與重了兩百多公斤的225匹 TT Quattro比擬,不過由於配置了小一號的渦輪,轉速一超過5000rpm後就開始呈現氣虛,高速延伸性可又遠不如225匹版本的表現了。

2
拿筆者幾個月前試駕過的本田S2000和225匹 TT的引擎來比較,S2000在轉速邁過6000rpm後還變本加厲一路攀升的強大動力,是引擎在同轉速域的TT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論及TT從2500rpm一路延伸到6000rpm的飽滿「好球帶」,S2000只強調高轉速區域而幾乎放棄中低轉速區的偏執設定,又會讓人感到不足。

整體說來,TT Quattro雖然低轉速有點渦輪遲滯,而邁過6000rpm之後也不免呈現出渦輪增壓車在高轉速區域一定會遇到的氣虛現象,不過以中高轉速的表現來看,TT是相當令人滿意的。搭配上密齒比的六速手排變速箱,國內同級車款中那些多以自排為主力的對手,像是朋馳SLK 230 Kompressor、或是保時捷Boxster 2.7,在中段區域的力量表現恐怕都還不若TT。

若不是這個月剛好有機會又試駕了另外一款推力更暴動、同時也強調平頂式輸出的渦輪增壓車∼SAAB 9-3 Viggen,我應該還會給TT Quattro的動力表現更多一點掌聲!(?)

複習一下單字,「Quattro」原本是義大利文中「四」的意思,奧迪車廠則將這個義大利字延伸拿來作為旗下全(四)輪驅動系統的代號。想必有人會好奇︰為什麼德國車廠在取名的時候會捨德文而採義大利文?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TT Quattro懸載的搭配屬於硬調中略帶柔韌的設定,以性能小跑車的標準來看,TT的行路感其實還不錯,有輕微的彈跳感,但是合理。過彎是很穩定的,開TT Quattro以較低的速度入彎,你會覺得些微的轉向不足,然而大型彎道中多帶點油門,你可以感覺轉向特性會由不足漸趨於中性,不過那樣的轉變是漸進的,不至於如其他車廠的全輪驅動系統會猛然地由不足轉而過度。

穩定的負面意義是不夠靈活,除了全輪驅動的影響外,比FF版本加長過的軸距也是讓這部TT Roadster Quattro彎道中靈活度略減的原因。說實在的,TT Quattro不像多數的Roadster多少都帶著點刁鑽、銳利的特質,有的時候它們操控特性會讓駕駛人覺得悶了點,它太穩了,四平八穩、規規矩矩。

我必須承認︰以駕駛樂趣這個環節而言,本田S2000或是保時捷Boxster的確遠勝過TT Quattro,它們夠快、夠犀利,同時也提供了駕駛人在激烈慣性變化中可以享受的高度刺激,這個部份TT顯得太溫和了點。

又說回來︰前述那兩部車(特別是S2000)近乎神經質的敏感特性,並不是所有的駕駛人都有能力可以掌握自如的。相形之下,TT Quattro這種穩定個性是比較平易近人一些,只要你不要因為它穩定而恣意的放縱油門,在一定的高速界限之下(這是關鍵……),TT Quattro雖然不夠銳利,但卻是很容易駕駛、很讓人放心的一款小跑車。

除了穩定之外,高剛性的底盤是我對這部TT Roadster另一項深刻的印象。大體上說來,多數由硬頂車款衍生出來的Roadster車型都會更用心補強車體剛性,使其結構安全性不致輸給硬頂車款。

TT Roadster就是一個好例子,底盤的剛性竟然明顯地比硬頂版的TT為佳,快速行經崎嶇路面時,可以感覺到車體的抗撓性相當優異。組裝也很紮實牢靠,TT有著典型德國車廠的踏實作風,雖然開篷行駛的時候,後方軟頂收折處偶會傳來皮質摩擦的聲音,不過那似乎是敞篷車多半會有的毛病,倒是無需過分挑剔。(?)

2
Roadster車款的內裝配備與硬頂車款的配置大抵相同,不過Roadster的皮椅採用了赭紅色的皮質,並且搭配了粗繩縫邊,粗獷的設計中可以感覺到細緻的做工。搶先引進這部TT Roadster Quattro的「嘉鎷汽車」目前暫時未定出確切的售價,僅評估價位落點應該會在230萬元左右,和市場上的同級競爭對手比起來,這樣的價位相當合理,而且別忘了︰TT Roadster Quattro還是其中唯一一部全輪驅動的車子。
如果進一步問我︰同樣都是225hp、Quattro全輪驅動,在TT Roadster與TT硬頂版之間,孰者是我的選擇?

不用考慮,我會很直接地告訴你︰答案當然是Roadster,因為除了外型更拉風眩目之外,Roadster的底盤剛性更佳,而且開篷之後,視野全開,人與環境的溝通性比處在狹隘的車室裡好上連lash;多。

至於Roadster沒有後座會對實用性有所減損?這點大可以不用多慮,你真以為硬頂版TT的後座可以坐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