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NISSAN Tiida以大為名

記者:文、圖/HAYABUSA 版面構成/lulu 2012-12-28

相信大家都知道TOYOTA是國內汽車銷售的龍頭,旗下四款國產車款以往經常囊括每月銷售排行榜上前四名。不過後來這個現象被一款車給打破了。那款車就是在電視廣告上不停喊著車名周遭事物就變大了的NISSAN Tiida。

Tiida在國內銷售表現搶眼,省油與大空間是重要賣點,不過同級對手也沒有閒著,在許多新的技術或配備上不斷強化,如果永遠只守著一二個賣點,競爭優勢就會越來越薄弱。好在,這次大改款的新Tiida不但要繼續喊大,而且也在更多地方喊大。

設計回歸日系味?

5

上一代Tiida的設計其實是出自於日產的聯盟夥伴法國雷諾汽車之手,用一堆不規則的多邊形線條勾勒出法式的美感風情。這次大改款的Tiida首次與車迷見面則是在2011年的上海車展上,看重中國與亞洲市場的態度可想而知,外觀風格上也因而有不小的轉變。


▲水箱罩從以往的多邊造型轉變為類梯形鍍鉻設計。
新車頭設計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有如二代RENAULT Megane的車頭元素完全消失,換上類梯形輪廓的蜂巢鍍鉻水箱罩搭配三角形基調的立體鷹眼頭燈(1.6L渦輪車型為投射式HID氣體放電燈)。

▲頭燈差異,渦輪車型(右)為HID投射頭燈。

▲自然進氣與渦輪車型尾燈差異主在配色顛倒。
下方的進氣壩為三段式,中央部分的梯形造型與水箱罩有上下對稱呼應,設計手法有些從法系又跳回日系之感。
車身側面最顯眼的改變,就是從車頭流向車尾,有如波浪般的雙立體腰線,這倒是讓人想起標榜「魂動」設計概念的MAZDA,最近推出的新世代車款,從已在國內上市的CX-5到還未登台的MAZDA 6都有類似的特徵,看來這也是日系車設計的一股「風潮」。另外,C柱部分的小窗從原本的方正造型改為三角形,也連帶牽動整個車窗輪廓與C柱造型的變化,更加曲線玲瓏。車尾則是圓潤飽滿,給人厚實的印象,也與自家的運動休旅車Murano頗有相似之處。

▲自然進氣車型為16吋、渦輪版則配17吋鋁圈。
輪圈部分依車型不同,1.6L自然進氣車型配16吋七輻式樣鋁圈,比較有力的1.6L渦輪車型則是配17吋專用式樣鋁圈。


大而舒適

5

新的前方控台造型以方整的中控台為中心,透過波浪般的曲線向二側延伸,看起來整齊舒服。儀錶板上方採用三層材質處理,所以不像整塊塑料般硬梆梆,摸起來較為柔軟有厚度;飾板部分1.6L自然進氣款為髮絲紋式樣,1.6L渦輪車型則為類鈦銀式樣。


▲自然進氣款才有定速巡航,透過方向盤按鈕來操作。

▲自然進氣款不能手動換檔,但提供運動模式。
座椅部分駕駛座有六向調整功能,副手座為四向,座椅表面包覆材質部分1.6自然進氣款為全皮質,1.6L渦輪款則為半皮半布式樣,並且加入紅色縫線增添運動風。

▲座椅內加入縫線來增添運動氣息。

▲座椅採用跟Teana相同的技術,讓體重獲得平均支撐。
座椅的內部結構還用上了跟大哥Teana相同的三層紓壓泡綿技術,不但「看」起來很厚實,坐起來身體重量也的確得到平均的支撐,相當舒適。

▲後座分離放倒功能自然少不了。
雖然座椅很厚實,不過可是一點也沒有影響到乘坐空間的表現,不要忘記大空間本來就是Tiida最拿手的強項啊。

▲後座寬敞的腿部空間依然是重要賣點。
更何況,新Tiida車身呎碼從軸距到車長、車寬都有增加,乘坐空間、特別是後座空間依然是勝過同級車、與中大型房車相若的水準;本來稍弱的座椅寬度部分現在也隨車格放大而改善不少。

▲行李廂容積自然進氣與渦輪車型分別為333公升與280公升。


新賣點─Super Media

5
▲7吋觸控螢幕提供類似手機、平板電腦的操作經驗。

裕隆日產對於這次Tiida大改,有個之前相當保密的重要武器,就是稱為Super Media的超級多媒體系統。該系統以中控台上的七吋觸控螢幕為核心,二側功能按鈕是全平面設計,就跟操作手機或平板電腦一樣。操作介面上則採用了分頁標籤的概念,分為APP選單、首頁與車況三個主頁,車主可以將常用的功能放到首頁(HOME)就不用找來找去,不過其實整個介面並不複雜、按鍵也很大,很容易就能找到所需要的功能。


▲各項功能操作很直覺,可是導航的目的地。
Super Media提供的幾個主要功能包括多媒體播放、導航、ECO節能評分、交通資訊、停車資訊、在地搜尋等。出發前可以先查詢路況避開塞車路段,使用導航功能時可以得知目的地天氣與目前由量還可以跑多少公里,途中可以透過Google在地搜尋找餐廳、旅館、加油站之類的設施景點,而到了目的地之後則可查詢附近三公里內停車場資訊,導航功能算是完整。

不過在目的地搜尋功能與圖資設計上仍有可以改善的空間。這次筆者試駕過程中想要找幾個拍照景點,就試過了導航系統各個搜尋方式都沒辦法成功搜尋出該景點,導航圖資所繪製的道路有時也容易讓人產生困惑,到分岔路口時也沒有路口放大提示圖,這些地方都做得不如市售車用導航機完善。

▲類似GT-R儀錶設計概念的車況顯示功能。
車況檢查功能則是導入了自家超跑GT-R的儀錶設計概念,以數位儀錶型態來顯示油壓、電壓(wifi板)、油溫與增壓值(3G版)。

▲開完車後告訴你開得省不省油的節能評分功能。
ECO節能評分功能則是在到達目的地停車後系統針對駕駛者在行駛過程中操駕的節能程度來做評分,不過並不像HONDA九代Civic是在開車過程中就顯示駕駛者每個油門、煞車動作的節能程度,參考價值略小一些。至於多媒體播放功能則是透過USB或iPod連結來與行動音樂裝置連接(沒有藍牙無線連結功能),支援MP3、WMV、AVI、WMA等格式,在螢幕上便可輕鬆選擇播放想要看/聽的影片與音樂。車廠也提供HD DTV數位電視作為選配。

▲360度環景偵測幫助掌握車身四周狀況。
配合Super Media系統,裕隆日產也增加了360度環景偵測系統作為高規車型標配,可以擷取車身前後左右的影像,並以顯示前方、後方、右方與四周四種影像。讓駕駛者倒車或狹小空間內移車更為安全,對一般駕駛經驗不豐富的人來說多了些安心依靠。車廠還另外提供環景錄影的行車記錄器給高規車型來選配。


一樣1.6L,感受不一樣

5
▲新的1.6升自然進氣引擎在搭載CTVC雙可變氣門機構與對內部組件優化之下,油耗表現更佳。

新Tiida在引擎陣容上出現了「特別」的變化,從以往的1.6L、1.8L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換裝為新的1.6升自然進氣直列四缸汽油引擎與1.6升直列四缸渦輪汽油引擎。其中1.6L自然進氣款雖然在動力輸出數據上只比舊款1.6L引擎多出些微,但是在實際的駕駛感受上卻有著一段差異。


▲新成員1.6L DIG Turbo引擎最大馬力185匹,讓人眼睛一亮。
上代Tiida的起步輕快,但是往中高速域(130km/l左右)攀升後動力就開始虛掉,只見轉速拉高不見加速力道湧現。新Tiida的1.6L引擎動力輸出比較線性,隨著油門的加深動力都能平順出現。

▲比起上代1.6L車型,新1.6L自然進氣款動力輸出更為線性流暢。
能有順暢的動力輸出感覺,新一代的Xtronic CVT無段變速箱也是居功不小。新的X-CVT子行星齒輪,藉以將最大變速比從6提昇為7.3同時不會增加太多系統的體積與重量。變速範圍增大之下,車子在低引擎轉速時就可以獲得足夠扭力,車速在中高速時也能有比較好的加速延伸,抑制引擎轉速。加上引擎採用CVTC進、排氣側可變氣門正時機構並對內部組件進一步改良,因此平均油耗18.5km/l的成績比上代的16.0km/h優異許多。

▲渦輪動力加持之下,中高速開起來更輕鬆,不過運動能力不足以稱為鋼砲。
此外,系統還提供了Sport模式,讓系統可以暫時延後進入高速檔的時機,適合在想要變換車道超車或行駛爬坡路段之用。


動力新話題─1.6L渦輪

5
▲在國產1.8升以下車款中,搭載渦輪引擎算是首例。

至於話題重點的1.6L渦輪款,其185匹最大馬力的數據在帳面上甚至超過MAZDA 3 2.5、VW Golf 1.4 TSI、BMW 118i等價位高出一截的對手。油門踏板踩下去果然是淺淺的行程動力便輕快地傳出,比以往的1.8L更為有力,且感受不到什麼渦輪遲滯。變速箱同樣是Xtronic CVT,不過與自然進氣版不同的,是採取了模擬六速檔位的設定,所以駕駛者可以享受到手動升降檔位的樂趣。


▲CVT模擬六速,可以手動升降檔。

▲指針為紅色,極速刻度為260km/h。
但是,這樣代表新Tiida進入性能鋼砲的行列嗎?很可惜地我們要跟大家說聲:不是。首先,在最大變速比設定上,或許是車廠出於油耗、安全考量,仍然維持在6,極速難以延伸,中段三、四檔也沒有同樣馬力輸出水準性能車款那樣蜂擁而至的貼背加速力道,終傳比的設定對於性能潛力的發揮有不小限制。

▲飾板採類鈦銀式樣,圖案有點接近碳纖。
更重要的關鍵,則是在於其底盤懸吊體質。其前:獨立麥花臣附防傾桿、後:扭力樑設定結構簡單也提供不錯循跡穩定,但是要對應大幅度的荷重轉移就有困難,激烈過彎(其實不用很高速)之下很容易超過輪胎極限,方向盤轉向手感也是一般駕駛者好上手、略輕的設定,激烈操架下車身動態的回饋較為缺乏,想要讓引擎實力盡顯可能真的要去改裝了。

本質不變 籌碼加大

不過,大家也不用被上一段敘述所嚇到,畢竟Tiida原本就是家庭消費者日常使用取向的車款。在許多方面都比上代進步些,像是在質感、影音、安全配備等等,1.6L渦輪的加入更是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筆者個人認為,作為家庭成員一般通勤、代步來說,1.6L自然進氣款就很好用。如果經常需要滿載親友或跑長途的話,「舊款1.8L的升級版」1.6l渦輪提供更強動力開起來也會更為輕鬆。在這次多方面的「大」修之下,裕隆日產稱作「Big Tiida」的本代Tiida,看來又可以跟聲勢強大的TOYOTA大軍在每月新車銷售榜上繼續廝殺纏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