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國民車的進階TOYOTA Corolla Altis 1.8

記者:文/Miao Wu 版面構成/lulu 2013-11-01

全新報到的第11代TOYOTA Corolla國產Altis車型終於趕在第三季上市了,它會不會衛冕銷售冠軍,這早已不需要討論,能否滿足消費者的期待,才是所有人關心的重點。全新Altis這次有了可以越級挑戰中大型房車的尺碼,動感俐落的新造型也一舉跳脫舊款框架,加上不可思議的超優油耗表現,一切跡象顯示,這似乎又將是同業追隨的指標。

車系的傳承

4

TOYOTA Corolla在全球無疑已經成為現代車壇的傳奇,平淡無奇的外觀及機械結構,卻是近代全球最熱賣的車種,歷代累積的銷售量在全世界已經超過4,000萬輛,在台灣也有56萬輛的銷售記錄。放眼車壇百年歷史,能夠成為傳奇的車款不少,但真正能夠成為暢銷車的,往往只有國民車辦得到,毫無疑問,價格是其中最大的關鍵。國民車是普羅大眾都買得起的車,所以稱職的國民車先決條件就是要有便宜的售價,至於可靠的耐用性則是它的附加價值。然而坦白說,Altis的定價不算親民,但仍在國人能夠接受的範圍內,重點是它的附加價值吸引力早已超越產品本身,因而輕易成就了如今最佳國民車的不敗地位。

TOYOTA Altis車系是在12年前開始導入國產化,許多人習慣把它從進口轉為國產的時間點,視為該車系開始轉型的重要分野。在此之前,Corolla由於體質極佳,一直保有相當不錯的市場口碑;而對於台灣的消費者,第九代之後的Altis,在母廠大幅降低製造成本以爭取更大的獲益前提下,和泰又不願積極導入新的車輛科技,都讓這部街頭能見度極高的國產車,即使經歷多次大小改款,核心技術遲遲不見顯著的進步,而國產化後其組裝品質、質感用料、安全水準及操控特性,更經常成為被質疑的目標。


風格的改變

4
▲尊爵版的近燈和日行燈都是LED發光設計,但全車系都沒有HID。

也許風格的轉變會是一個可期待的開始,近年國產房車已經不再流行自己設計造型,在比較過歐美不同版本之後,國產Altis最後選擇了符合國人期待的歐規Corolla造型設計,也一舉擺脫了保守傳統的舊式房車思維,有了更摩登現代感的車頭設計。

新設計的鍍鉻處理水箱罩將兩側大燈連為一氣,同時下方倒梯形氣壩與霧燈組的輪廓變得更銳利,加上保桿下緣運用高對比突顯出來懸浮的視覺感,都趕上了最近歐洲車壇吹起的流行風,也讓全新Altis有了不同以往的動感面容。車頭造型和Civic有些神似,但確實看起來非常大器,應該也比較能夠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在這次試駕的尊爵版上面,除了頭燈總成同時整合了LED日行燈與方向燈,最重要的是近燈設計採用LED技術,至於遠燈則仍使用傳統鹵素燈泡。LED頭燈即使在進口車也不算普遍,在同級車更是首見,尊爵版還配有自動啟閉設計。


▲更修長的車身讓Altis擺脫以往高窄的印象,更符合現代汽車的形象。
相對於車頭風格的轉變,車側的車身輪廓沒有太大改變,不過後門尾端向上揚起的造型,則讓後車窗與C柱之間形成更銳利的角度;加上微微上揚的鈑件腰線,以及本代車型特別導入的車門下緣鍍鉻飾板,都將它的側面修飾得更修長,扭轉過去Altis給人車室偏高的印象。

▲新的頭尾燈造型讓視覺感更寬闊,看起來也更大器。
車尾方面,最大亮點應是尾燈所加入了LED導光條設計,雖說效果不算明顯,而且轉向燈沒有同步LED化,不過和它的造型搭配起來相當順眼。
從車輛尺寸上來看,大改款Altis長寬高全面放大,特別是車長一舉增加80mm達到4620mm而成為同級車之冠,軸距也爆增100mm成為與Elantra、Sentra相同的2700mm,當然這些改變都會反應在車室空間的提昇上,但詭異的是,車重不增反減,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


全新的內在

4

外觀是給別人看的,中控台才是駕駛者必須長時間面對的,相形之下更需要漂亮的設計,而這次新的內裝鋪陳也是個人以為改造最成功的地方。

首先是放棄傳統房車以縱線為主的中控台配置方式,改以水平為主軸,延伸控制介面至右方,且將音響與空調控制區透過雙層段差明顯區隔開,並與排檔座分離,因而多出額外的置物空間。不對稱的寬扁控制區域設計,在不少歐系車上都看得到,即使是同為日系品牌的HONDA也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不過用在Corolla車系上仍是新鮮事,也讓新一代的Altis有了新穎且開闊的視覺效果。中央出風口之間設有數位式時鐘,但廉價老氣的樣式,和20年前的房車沒有兩樣。尊爵版所用的棕色「類碳纖」飾板,雖然和碳纖一點都不像,不過和中控台搭配起來不會太突兀。


▲中央扶手無法前後滑移,但有雙層置物格設計。
至於這次Altis在儀錶台及中控台上方採用大面積的軟質塑膠,無從得知是否與歐洲一樣使用抗曬無毒材質,不過起碼有助提昇車室質感,而霧面塑膠也能減少反光,車主總算可以丟掉醜陋的避光墊了。車系儀錶排列依據不同等級車型有兩種設計,一般車型為三環(轉速/車速/油量)搭配單色螢幕液晶旅程電腦的方式,而高階車型則有自發光雙環(轉速/車速)儀錶,內嵌水溫及油量計,附三色顯示MID,無論介面或操作設計還是很傳統,科技感遠不及Focus等同級車。

▲軸距多了10公分,後座腿部空間當然更好,而且全車都有頭枕與三點式安全帶,如果後座也有專屬冷氣出風口就更完美了。
TOYOTA的人體工學是許多國人無法放棄它的原因之一,座椅隨便就能調整出舒服的坐姿,A柱也不會妨礙太多視線,大多數的控制按鍵歷經幾代都沒有改變,優點是很容易上手,缺點則是一成不變,沒有開新車的感覺。

▲即使是頂級車型也沒有更高檔的音響主機,上面的數字時鐘造型也過於老氣。
內裝基本架構大致沒問題,但以配備等級來看,這一代Altis還是陽春了點;即使頂規車型也僅比一般車型多了駕駛座八向電動調整功能、光感應LED頭燈、MID顯示幕、VSC/TRC等主要配備,然而像是空調系統、音響主機、喇叭、SRS氣囊數目等,全車系多數車型所標配的等級,都沒有給人升級的感覺。最讓人意外的是,這次竟連已經普及於新世代房車的雨滴感應式雨刷、藍芽免持通訊、A2DP藍芽音樂、自動防眩後視鏡等兼具安全與便利的配備,全車系都沒有提供。倒是在傳統買家比較重視的部份,如電動天窗、Push Start按鈕/Smart Entry控制,定速巡航等可有可無的裝備,成為配備表的主要項目。

▲與Sentra相比,Altis的皮質縫製上,無論填充平整度或縫線對齊的作工都比較粗糙。
很多不容易注意到的地方,作工用料太粗糙,像是備胎工具保麗龍設計太隨便、皮椅縫線歪歪斜斜,還有質感不怎麼理想的遙控器,這些都是會讓挑剔的買家大感不滿的地方。

▲遮陽板內設有照明,但蓋上後不會順便關閉,使用上要小心別耗盡電瓶。

▲豪華版以上就配置了天窗,這也顯示業者認為買家對這項配備相當重視。


舒適的代價

4
▲行李空間無論平整度或寬度都很不錯,而且還有6/4分離椅背設計,但簡陋的備胎工具保麗龍讓人大開眼界。

為了徹底利用加長的軸距,11代把前座椅背特別削薄,油門踏板和前座位置都向前調整,後座椅挪後,硬是讓後座膝部空間增加多達92mm,加上地板平整化,以及60/40分離的後座椅背設計,在乘坐舒適性與空間機能上改善不少。

為了提昇隔音品質,經典版以上特別換上隔音前擋風玻璃,也追加車內的隔音與吸音材,然而實際感受的效果還是很有限。雖說寧靜感受一直都是見仁見智的,不過由於CVT變速箱的特性,關窗加速時拉轉的噪音蠻明顯的,而且整車隔音效果最需要加強的地方應該是底盤,特別是這一代為了提高操控性,把彈簧、避震桶身、減震橡膠都強化,路感或許好一點,但卻帶來更多的噪音源,而且處理顛簸與碎震能力變差了,這種調性的轉變似乎不是好事。

再來必須討論的是它的操控性,這也是過去Altis最弱的項目,改以歐規為師,卻又要顧及多數客戶的舒適喜好,想要有駕駛樂趣看來會是一種奢求。首先看它的基本架構,改款後的軸距爆增,因此原廠將懸吊、轉向齒比重新調校,同時還追加車身焊點與強化板來提昇剛性,另外制動系統也強化,理論上這些手段應該會讓現在的Altis開起來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可惜的是,懸吊結構設計維持不變,所以光靠調校不可能有戲劇化的改變。


▲懸吊結構和前代相同,雖然不是改款重點,但據稱在剛性已經進行加強。
過去Altis的操控最大的問題,是出在“虛軟”二字;轉向虛、懸吊軟,路感模糊,高重心轉移時掌握困難,動態反應比SUV更不容易掌控。新款經過改進後,懸吊反應依然不夠紮實,輕浮感稍有減低,但已經比較能察覺車輪的抓地力,也比較容易預期所需轉向角度,可惜距離“紮實”二字還是很遙遠。

▲全新Altis即使動力傳動組合沒有重大躍進,但仍繳出遙遙領先同級車的19.4km/L平均油耗成績。
由於輕快的加速感有助賣相,TOYOTA的產品普遍存在油門反應偏於敏感的調校;這種設定或許討喜,但在這裡要警告未來的Altis車主,這部車的馬力雖然不大,但倘若車輪沒有經過特別定位,急加速還是會感覺有些許扭力轉向,而且Altis的高速漂浮感來到這代還是沒有消失!我們也發現,在國產車之中,TOYOTA和HONDA這雙田的原廠配胎,都愛用堪用的便宜貨,不像NISSAN、FORD這些比較受歐化影響的,原廠胎不管規格或等級通常會比較考慮賣相,所以會比較講究。

尊爵版Altis因為有VSC和TRC輔助,駕駛上會讓人更放心些,也許它的VSC對開慣歐系車的編輯來說,會覺得作動時機有點晚,容許打滑的寬容度也比較大,不過這套系統控制車身動態穩定的效果還是挺不錯的,只可惜只有最貴的尊爵和Z版才能享用,主力車型沒有搭載,對於提昇品牌形象效果有限。


Z版存在的必要?

4
▲Altiz Z版外觀加裝空力套件,同時還換上外露式金屬飾管。

這一代Altis同樣推出了Z版,這是搭載空力套件與專屬配備的個性化車型,原本是專為喜愛與眾不同的年輕買家量身打造的產品,不過價格卻是車系最貴,似乎又和吸引年輕買家的訴求相違背。


▲標準Altis車系的銳利線條已經相當搶眼,更貴的Z版內外獨特性則沒有想像中的大。
以個人的看法,標準版Altis已經夠年輕化與運動化,但Z版所加裝的空力套件獨特性不夠強烈,不但沒專屬輪框,也缺乏特別的底盤調校,還要犧牲電動調整前座椅來換取包覆性差不了多少的前座椅,唯一的亮點恐怕只剩換檔撥片。

▲內裝除前座椅型式不同,也具備車系唯一的方向盤換檔撥片。

顧客的期待

TOYOTA的成功來自於它專門製造多數人想要的國民車,而國民車首要就是價格,若以這個觀點來看,Altis 1.8升主力車型落在70萬附近,以今日的物價行情,算是合情合理。但是花70萬買一部代步車未免太奢侈,消費者當然希望能得到更先進的科技與更豐富的配備;所以當Altis拿來和其它對手比較時,就暴露出它的頂規配備等級不夠好、安全設備不完整等缺點,造成我們這些「局外人」看到的是全新設計的造型,但核心技術進步幅度很有限,似乎一直還是原地踏步,非得等到小改款才願意端出更多牛肉。作為銷售龍頭,TOYOTA擁有的口碑與品牌形象讓Altis還沒開賣就註定立於不敗之地,但最後卻選擇放棄原本大有可以秒殺對手的本錢,沒能發揮帶頭作用造福國內消費者,難免讓人覺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