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VOLVO S60 2.0T

搶攻百萬房車至高點 撼動德國車龍頭地位

記者:Vincent 2000-12-09

身為S70的後繼車種,S60定位並非大型房車,而是能與BMW E46 3系列、M-BENZ C-Class相抗衡的轎跑車款,外觀、操控、動力等特徵無疑是向雙B開炮。外觀承繼S80的風貌,一改以往有稜有角的「坦克車」造型,開始大玩「曲線遊戲」。S60的造型意義不僅是讓人為之一亮,比師兄S80更具流線感;更重要的是VOLVO旗下各車型在外觀上已經有兩部車款「整合」完畢,下一次大改款車型極有可能循此模式,開創出VOLVO獨特的造型特徵,徹底顛覆以往方正的VOLVO形象。


在S80上市之初,車型帶點詭譎,但看了還想再看的車身腰線及尾燈設計,堪稱VOLVO邁入新世紀之創舉。S80的市場定位是以中大型豪華房車為訴求,雖然動力上不虞匱乏,但是操控性能受到2791㎜的軸距及1552㎏的車重影響,其等級設定與M-BENZ E-Class相似,和年輕人、小家庭的用車需求有一段差距,S80比較適合企業家、中高級主管需求。S70外型與S80相比顯然不夠「帥氣」;S40內部空間略小;C70外型及色彩夠炫,但是售價太高,雙門車型的實用性及大眾接受度也是銷售障礙;所以S60的出現無疑是VOLVO車迷的最愛。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外型>

如果您對S60還不太熟悉,先由此進入S60國外上市資訊

以S80為基礎,S60在A、C柱及頭燈上的改變最大,這樣的修正果然帶來更暢暢的流線感,而且車室頭部空間並未因此而縮減。頭燈使用黑色內框設計,比較具有殺氣,(電影中的殺手總是戴黑框墨鏡)。引擎製lash;上一直延伸至車尾的V形折線更是將S80的弧度發揚光大,與前水箱護罩連成一契,較誇張的隆起幅度正好襯托出剛中帶柔的優美線條。

從正前方看去,車頭設計較S80簡潔有力,正符合其跑格特質。以S80加以變身,抓住了視覺設計要點果然搖身一變成為極具動感的房車,又創造出VOLVO獨家品味,在路上絕對又搶眼又不會被誤認,其設計工藝不在雙B之下。以原本S80的風格本來就很適合拿來設計成跑車,S60的出現只是順水推舟,希望未來雙門跑車系能將此模式發揚光大,讓所有車迷一飽眼福。

側邊角度看去,為何S80較氣派而S60較動感?與車頭長度有很大的關係。S80與S60車尾後懸長度其實差不多(S80行李廂容積440公升、S60為424公升),軸距差了76㎜也不算多,但車頭長度差了170㎜左右,所以S60與S80的外型差異有如BMW 3、5、7各系列的車頭長度一般按級數跳,具有放大車身、增加豪華氣勢之叫lash;效。拜科技之所賜,現在的引擎科技相當進步,體積小、效率高,小引擎室也能塞入大馬力引擎。S60比S70車身更短,但是軸距卻更長,車室空間更寬廣,但引擎室還是能容納2.3 T5高增壓引擎。而且更短的車頭設計,看起來精練、凶悍,S60的進步是全面性的!

S60的C柱部分設計有點類似BMW E46 3系列,行李廂製lash;上端平面與C柱的弧度一氣呵成,增添不少跑格;車尾兩側的折線也是比S80更高聳、更具立體感,張力更強。因此後座椅背的長度也有提昇,比S80還要長,而且後車門開口更寬、後椅背後傾角度更大,後座乘客一點也不吃虧。但是缺點是後障板高度不低,車後視野受限,倒車比較需要雷達系統輔助。

從車尾辨識S80與S60之不同處,最容易的就是尾燈組位置設計,不然車尾標記「S80」與「S60」可不容易分辨(可以拿來測驗駕駛者的視力程度),而且車尾鈑金折線僅在S60的鴨尾折線較深、較明顯,且在牌照框上下以「凸簷」設計襯托出立體美。這種細微變化筆者應該不要太早點破,讓讀者自己去猜,然後請VOLVO舉辦有獎徵答送S60,保證一堆車迷跑到VOLVO展示間用放大鏡觀察兩部車的「屁屁」。

2715㎜的軸距只有4576㎜的車長!這樣的設計亦是顛覆了VOLVO之前長車身、點軸距的缺點,這樣的水準直逼BMW 3系列的空間運用水準(車長4471㎜、軸距2725㎜、行李廂容積440公升,引擎室還能塞入3.0縱置直六引擎及後驅系統)。


<內裝>

如果您對S70的內裝感到乏味,S60不會讓消費者再感到抱歉了。與S80的內裝風格類似,中控台操作面板角度是朝向駕駛者,格局並非弧形線條,而是充滿幾何味道的多邊形設計,連皮椅的車縫線也像是在研究幾何學,強硬風格中又不失變化,中控台連接到中央扶手處亦是充滿「龜殼」味。如此這般「甲骨文」內裝筆者覺得蠻不錯的:雖是區塊式設計卻不失整體協調性,具有包覆性的後座椅造型能與前座椅相互呼應,頭枕曲線相當前衛、實用,內裝設計與外觀造型很「速配」,只是對女性車主而言,全車陽剛味重了些。

論及車廠靈魂,這樣的內裝有VOLVO的自我特色,品味及訴求不輸雙B車系,中控台上的置杯架、B柱上的後座出風口、操作介面設計富有趣味及實用性。加上副手座椅背可大幅前傾設計(類似FORD Tierra的前副手座椅背可摺疊設計,但是叫lash;能上還沒有強到能完全平置瀏lash;放個人電腦),配合後座椅背向前折疊,座艙能塞入7尺長的整捆地毯,後座乘客也可以拿來翹腳用,空間機能性不錯。

但是筆者還是想挑剔:核桃木紋飾板的運用不是很高明,顯現不出應有的整體質感,反而感到有點突兀,深色內裝應突顯原有的特色,搭配鐵灰色系飾板較能彰顯VOLVO的品味;中央扶手的機能不夠強,雖有造型優勢,但達不到舒適、氣派的叫lash;效,如果能設計出高低前後可調會更完美;儀表板設計嗅不出戰鬥氣息;方向盤造型有點怪,中央三角形設計不知有何意義。

但全車的最大問題在於駕駛者的視野較狹隘。很少遇到車身腰線幾近駕駛者肩部,S60雖然車頭不長,前障板高度卻不低,轉彎或會車時並不容易辨識車頭兩側與障礙物的距離,加上後方及側邊視野不甚良好,車寬也不太好拿捏。這問題對開慣VOLVO車系或中大型房車的駕駛者而言早就司空見慣,對女性駕駛就稍微吃力。

整體設計的視野清晰度不如車身尺碼相近的BMW 3系列(但S60的車高較3系列優,頭部空間相當充裕,將座椅上升視野會有改善)。這種設計多了一份被車體結構包圍的安全感,但想玩繞錐遊戲或巷道追逐賽首要先熟悉車頭寬度。這一點並非車廠不想改進,而是為了車體剛性及外觀造型考量而做的整體設定,更何況S60不一定會考量到類似台北般擁擠的交通狀況下的行車用途。所幸S60視野的問題不是非常嚴重,習慣後照樣可以在台北街頭輕鬆遊走,還不會有太大的困擾。

為了讓後方視野更清晰,S60具有後座頭枕可向前傾倒的叫lash;能,只要按下位於中控台下方的一個按鈕,後座頭枕馬上「瀏lash;平」。作動的質感非常特別,頭枕還會出現連續「點頭道歉」的動作,為後方視野不佳敬上最深歉意。VOLVO原廠的心意實在是讓車主感動的痛哭流涕、哭笑不得。如果要回覆成直立狀態,必須用手動方式一個接一個頭枕扳回去!

駕駛者的座姿調整幅度夠大,八向電動座椅加上三組記憶模式並附有手動腰靠調整,搭配高低、前後可調方向盤,能滿足不同身材的駕駛者需求。直徑較大又不夠粗的核桃木紋飾方向盤對操控較不利,對市區行車較便利。後座乘客的空間相當寬敞,車門開口很寬,方便乘客上下車,不過車門開啟的角度如果還能再大些就更方便高個子的進出。椅背後傾角度大、又具有包覆性的後座便宜了兩旁的乘客,但是中間那位就不好受了,山路上保證會晃來晃去。

受到C柱造形設計影響,身材較高的後座乘客上下車需要向前「切角度」,才能確保不會對C柱「頭搥」。因C柱過斜,後檔玻璃上端位置較高且接近車頂,日正當中時,後座乘客的頭部會「吃到光」。所幸S60具有抗UV叫lash;能的玻璃能防止烈日的傷害,但乘客還是難免會感到灼熱。與S60的C柱設計頗類似的BMW 3系列也有同樣問題,但車主通常不會在意者,寧願車尾美美的也不願意犧牲這樣的設計。事實上這問題還是有解,局部或全面貼上一層抗紅外線效果佳的隔熱紙就瀏lash;平了。

車室隔音相當優異,不論是來自路面、引擎室、排氣管或其它外界噪音之隔絕,所呈現的高水準快要達到S-Class的雙層隔音玻璃效果,連下雨天行車的雨滴聲響都不會太明顯,這種情形幾乎達到後車按喇叭都無動於衷的境界。在山路上,本站首席試車手SE卯起來過彎壓車時,筆者在一旁拍攝彎道動態時已經感受到P6000輪胎打滑所發出的強大噪音及橡膠臭味,但SE在車室內對輪胎慘叫聲只感到「輕微」,其隔音之佳必須搖下窗戶才能體驗出操控之激烈程度。

S60在外觀、內裝、車室空間、舒適度上都有優勢取代S70,車身尺碼方面,S60車高、車寬、軸距都有長進,但是車長卻比S70短,其進步的幅度絕對會讓S70的車主有百分百的意願換購S60。S70只有在470公升的行李廂容積及5.1m的迴轉半徑優勢能將S60比下去(S60的迴轉半徑為5.4m)。

汽車音響部分,原廠擁有全車13支單體加一部擴大機的車型設定,單體瀏lash;位及分音線路、擴大機的調校都是VOLVO針對S60的車室環境加以設定,音場及音色應有高水準演出,整體匹配純熟度較佳。加上原本車室的優異隔音設計,在國內恐怕得花費相當的金錢及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除非您願意投資主動分音器、高叫lash;率擴大機、重低音、DA轉換器等高額器材才能輕易超越)。如果引進台灣的車型有如此高檔的配備,就可以替車主省下一筆可觀的音響改裝費用;粉可惜,引進的S60車型中只有八支單體,也沒有擴大機設定,但主機是同一款式,聽古典音樂的室內樂很適合,保有純淨音質。但遇到交響樂就當場中箭落馬,搖滾或重金屬就不需再陳述。中控台上的音響主機有超過2-DIN的尺寸,想升級似乎動不了主機,只能從週邊下手。

配備上與同級車相較並不遜色,但是也不算是豐富,只能用恰如其分形容。左右獨立式恆溫空調附空氣濾清器、為後座乘客設計的B柱冷氣出風口相當實用、電動天窗、雙前座電動座椅、旅程電腦、定速巡航裝置、電子防眩後視鏡、車用行動電話等實用配備一應俱全,缺乏多叫lash;能方向盤、倒車雷達、自動啟閉式大燈等設計顯得美中不足。不過安全配備上就突顯出VOLVO的特色:ABS+EBD、STC穩定循跡控制、四氣囊+前後車窗氣簾、後座中央三點式安全帶及頭枕、前座脊錐撞擊防護系統等安全設計提供完整的防護。

VOLVO在撞擊測試中一向有過人的表現,不論是較小的S40或是大型的S80、S70在多次公開測試中不是滿分就是第二,從未淪落到中等或以下的評價,展現其車體安全科技的深厚叫lash;力。VOLVO擁有自己的實車撞擊測試中心,對各家車廠而言,其安全方面的研究一向走在最前端。對乘客而言,也多了一份保障與信心。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動力>

這具2.0直5 DOHC 20V低渦輪增壓引擎具有180hp/5300rpm、24.5kgm/2200-5300rpm的動力輸出性能,0-100km/h加速費時9.5秒。光看數據上的表現,這樣的性能並非耀眼,但是S60搭配一具五速自排變速箱,其整體加速性能就不只「9.5」的快感。S60接近1.5噸的車重,除非有30kgm以上的扭力才能擁有強勁的瞬間加速感(像是S60 2.3 T5高增壓版)。

VOLVO的直5橫置引擎在瀏lash;位上與一般車廠的設計相反,其進氣端在前,排氣端在後,所以渦輪增壓器裝在引擎後方,進氣增壓管由引擎室上方通連至節氣門,導管在靠近車體擋火牆處有隔熱材質包覆。引擎室空間已經被充分利用,塞得滿滿的,如果不用反置設計不知道能否塞入這具引擎。您有看到引擎室出現電瓶嗎?當然是跑到後面去了,其空間利用之精細由此可見。

這具引擎的體積並不算小,只利用反置方式要塞入S60的引擎室還有點困難,所以搭配後傾式設計,讓排氣岐管稍微朝下,才能順利通連至車底。反置引擎設計有一項優勢就是環保。歐洲天氣較冷,在引擎剛發動時,引擎不容易到達到正常工作溫度,燃燒不完全易產生一氧化碳這類有害物質,觸媒轉化器也因溫度過低,效能大打折扣,無法將一氧化碳轉化成為二氧化碳(要300℃的高溫才能達到工作需求),此時廢氣污染最嚴重。反置引擎的設計能讓冷車時的廢氣溫度不易散失,對提昇觸媒轉化器的溫度有很大幫助。

當然要解決這樣的困擾,反置引擎設計並非唯一選擇,不然後驅車系的縱置引擎設計以及V形引擎、水平對臥引擎該何去何從?所以M-BENZ引擎用每缸三汽門設計、多數車廠用觸媒段加熱裝置或排氣管二次進氣設計、HONDA用iVTEC的EGR效果及特殊的金屬蜂巢觸媒和雙重排氣管進氣系統設計,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不過反置引擎會有散熱不佳、引擎溫度易上昇的問題,所以S60在防火牆上及排氣岐管有隔熱設計,防止排氣管之高溫對車室溫度及進氣、增壓系統造成影響,儘管如此,VOLVO S車系的散熱效率在台灣的夏天用車較為吃緊,但還不至於會損傷機件,只是易發生引擎溫度偏高導致動力衰退的情形。

VOLVO在引擎調校上有下過一番苦心,精緻度有改善,風扇噪音也變小,由帳面數據觀察,馬力較之前調漲,廢氣排放水準卻提昇,VOLVO的進步不僅是外觀及車體設計,引擎也值得讚賞。這具引擎有可變正時汽門設計,但是其作動範圍僅限於排氣端的凸輪軸,這樣的設計對性能幫助有限,對廢氣排放標準的提昇及減輕渦輪遲滯效應比較有正面意義。

S60 2.0T的設計在加速間並不會帶來亢奮的排氣聲浪,以舒適取向為主,動力特性為輔,在原廠的設定為家庭房車,所以沒有16吋鋁圈、全真皮包覆式方向盤、手自排之配備,S60 2.3T5才是VOLVO性能標竿。

<車體>

高剛性車體結構設計是門艱深的科學,所幸電腦科技的快速成長,加上VOLVO多年的車體結構測試數據之經驗累積,所以能將四門房車設計成雙門跑車般的車體剛性。如果其它車廠想達到這樣的水準,車體重量將大幅提昇,實車有可能接近2噸重,不符合整體效應。所以筆者不得不佩服VOLVO的車體結構科技。

轎式車體要達到良好的抗橈性有幾種技巧:

在車體鈑件上設計連lash;多不規則形狀的皺折,增加車體對不同方向的應力承受度。這方面的問題可以用電腦輔助設計,但電腦的推算邏輯來自軟體,但軟體的資訊源需要車廠先前的研究數據累積才能運作,只要其它車廠無法取得足夠的測試及經驗財產(資料及人才),除非有革命性的突破,不然永遠都將落在VOLVO之後。而且電腦設計出來的東西,加工上未必能配合,車體鈑件是高噸位油壓機「擠」出來的,過大幅度的折線反而會破壞鈑件的強度。而且「電腦」只能虛擬「人腦」所設計出來的成品效果,整體設計關鍵還是在「工程師」,最終成品還是要經過「實測」。

※從金屬材質上下手,像是高剛性鋼板、碳纖維、鈦合金、硼鋼、鋁合金、鉬鉻合金…..。

※用不同結構設計車體,如輕量化之鋼管結構(賽車最常見)、日形鋼骨結構(S2000)、立體式或三叉式車體大樑結構、多層鈑件構成的骨架設計ㄇ字形鋼架H樑、工字樑。

※車身造形設計,如拱形結構、水滴形設計。

加強鈑間接的焊接點及搭接設計

用一體成形式底盤製造技術

利用抗張力佳之特殊材質製成的前、後擋風玻璃有助於車體剛性提昇。

※最困難的技術出現了:射出成形鈑件製造技術,能將承受應力較大的鈑件部位局部加厚,品質上比油壓機撞擊成型的鈑件耐用。

以上紅色字樣就是S60的實際運用科技,其中以車體造型最具決定性影響,骨架結構次之,材質方面再次之。S60的A、C柱分別向前後延伸,接近前後避震器上座部位以達到完美的支撐性,並強化其下方基點部位的結構;引擎室兩側上方採用高剛性鋼板之立體副樑結構,前避震器上座後移設計並有拉桿支撐。最後,還必須將車身鈑件沒有承受應力的部分做簍空或減薄設計,才能達到輕量化的目的。S60的車體不論設計或製造都充滿挑戰性,其外型風阻係數僅0.28,如此驚人的造車工藝,一般車廠恐怕很難辦到。

剛性佳的車體有耐用、耐撞、操控性提昇、內裝不易鬆動及產生異音、車體對路面的彈跳效應不容易產生共震等優點,但必須配合優異的懸吊系統才能發揮整體效用。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操控>

S60懸吊系統為前麥花臣式後多連桿結構,和S70的前後懸吊設定都有改變。前懸吊雖然兩者都是麥花臣式,但是S60將上座後移,避震器從側邊觀察是後斜的,加上較短的避震行程設計,為的就是要確保在麥花臣式懸吊設計下,彎道中輪胎仍能保持最佳接地角度,不然以S60的引擎室空間而言,實在是無法塞入上下控制臂的前懸吊系統。

雖然避震行程短會影響舒適性,所幸VOLVO的底盤調校叫lash;力不差,避震器不算硬,雖然沒有資料顯示S60使用液氣混合式減震筒,但實際行車感卻有如此效果:對碎震處理相當優異,顛簸路面上行車依然舒適,但是遇到較深的坑洞反應比較「直接」,但是不會「跳」,也不算很「Q」,除了避震行程已經到末端了,深淺不同產生的阻尼變化也能感受出來。懸吊的下支臂與車身連接處尚有副樑及橡皮襯墊來緩衝,車體剛性又佳,所以能避掉連lash;多令人不悅的路面震動頻率,乘坐感覺確實舒適。

後懸吊由S70的拖曳臂設計改為多連桿結構,優點是舒適、利於操控。當輪胎承受側向力時較穩定,而且有足夠空間加入四輪傳動系統。但是缺點為結構複雜、成本高、占空間以致後座空間縮小。所以S60的軸距雖然比S70長,但是車室內的長度反而有縮短的情形。S60車室空間感覺比較寬敞的原因主要是靠車寬、車高及最重要的視覺錯覺(因為S60的A、C柱基點距離非常大),實際上S60與S70相較,空間未能大幅提昇,主因就是受到多連桿懸吊設計的影響。

S60的彎道表現非常安定,雖然是前驅設定,但是轉向不足的情形不會很明顯,車頭的靈活度佳。前避震器有後傾角度設定,所以能抑制煞車時車頭前傾,車重配置也不會頭重腳輕,都有助於整體操控表現。一般車體剛性不佳或底盤設計不良的車款,當車速過快超出入彎極限時,輪胎承受極大的側向力將失去穩定性,四輪抓地力也會失調,車身飄浮、不規律側滑、跳動、甩尾、左右搖晃等等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彎道中遇到坑洞更是恐怖,車身還可能產生對角線的RALLI式跳躍,嚴重者就是失控衝出路面,輕者也可能尿褲子後還得去收驚,對駕駛者的信心影響甚鉅。

駕馭S60超過入彎極限時,就是速度超過多少就滑多少,輪胎的摩擦噪音是連續的,不會有彈跳般的「脈衝」現象。此時車身動態控制可以從收油拉回車頭、修正方向盤引導車頭路徑、彎道中含煞車來修正轉向不足等不同方式來補救,比較容易控制,車身動態也能預期。煞車效果佳,能配合激烈操控之所需。S60在彎道中充滿駕駛樂趣。當然正確的方式還是要抓準入彎速度極限及過彎路線、出彎踩油門時機才能更穩更安全。

S60在彎道中能將四輪穩穩的貼緊地面,就算路面不平,對車身動態影響也不是很大,除了穩還是穩。側傾被防傾桿、短行程懸吊設計及減震筒阻尼設定限制在一定程度,彎道中內側輪不會有懸浮現象。S60另一項優勢就是前後輪距特別長,穩定性好的沒話說。最終,只覺得S60所搭配的P6000輪胎的抓地力不足、鋁圈尺寸太小、輪胎不夠寬、方向盤上的核桃木紋設計及直徑過大不利操控、馬力再大些出彎加速性會更棒、軸距太長不夠靈活、缺乏手自排變速箱等,對於車體及底盤真的是無可挑剔,只有先前提到的視野較小是個小問題。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樣的設定比大馬力FR四門轎跑車容易操控,而且S60之剛性水準及底盤設定只有在雙門跑車中才有機會體驗出這種感受。

五速自排變速箱相當實用,具有學習模式設計,初次使用者可能覺得變速箱過於靈敏,油門踩一半也會降擋,此時只要徐徐踩油門就會讓變速箱調整出緩緩加速的效能,若是想飆一下,只要常常大腳油門就會將變速箱電腦馴出暴力傾向,不過其反應速度與雙B、AUDI之手自排變速箱比較還是略慢,還是筆者需要再將這顆變速箱「教訓」一下還會更快?

S60的加速性能在中轉速區域最經典,起步就別奢望沒有渦輪遲滯效應,還好等待期不會太長。一但渦輪開始運作後,中段加速非常暢快,時速破百還有強勁的加速力道,但是高轉速時「軟」的也很快,衝極速時到末段馬上感到「激情後的空虛」,標準的高原式扭力輸出模式,轉速超過5500rpm引擎就暈了,轉速攀升會慢下來。

所以要搾出S60 2.0T的實力要善用變速箱各檔位模式,想要在山路尚展現刁鑽身段,將排擋位置撥到L擋,坡度不大時用3擋,市區用D擋外家用力踩油門就很會跑了,高速公路要超車用4擋。5速自排在動力銜接上還是遠勝四速自排系統,一般道路行駛還用不到手自排系統,這具變速箱設計要快、要順都能滿足多數人需求,唯獨山路上比較需要手排模式,但是不會用手自排者反而手忙腳亂,容易發生事故。

VOLVO原廠強調S60在其精心調校下具有省油、環保等效益。到目前為止,筆者還沒有聽說任何一部渦輪增壓車很省油的,S60也不例外,只要駕駛者習慣大腳油門及重踩煞車,在市區或山路中一下子就能跑掉半缸油。不過S60以慢慢開的方式,油門輕踩至1/3深度左右,讓車子順順跑,遇到紅燈預先收油減速,S60的油耗也有不錯的表現,高速行駛時以定速行駛會更省油。這具變速箱及引擎設計確實能滿足性能與經濟兩方面的需求,但是不可能「同時擁有」。不過,以0-100km/h 9.5秒的性能及優異的中段加速性,開S60怎麼可能不飆一下呢?


<結論>

S60 2.0T售價155萬元,S60 2.3T5售價195萬元,全車整體表現可圈可點,但是在這個級距之中,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燈。而且百萬以上豪華車戰爭中,產品的優劣關係到火力的差距,但品牌形象才是戰場上的至高點,也是各車廠在銷售上的長久之計。S60挑戰雙B之C-Class、3系列,正如LEXUS LS430挑戰S-Class一般,銷售成績不可能在短時間追上,這就是品牌形象不可撼動的地位,除非兩者品質落差太大,但以雙B的造車工藝,您想這可能嗎?

VOLVO目前當然是見招拆招,S60要追上雙B,首先要將SAAB 9-5AUDI A4A6等勁敵瀏lash;平,其它還有VW Passat 2.8PEUGEOT 406 3.0607MITSUBISHI DiamanteNISSAN MaximaCHRYSLER 300MALFA 166156 2.5等虎視眈眈要瓜分這個市場,不過S60面對這些車型還是有相當的勝算。

面對BMW 320i,S60 2.0T就顯得有趣多了,因為FR車系缺乏大馬力就不好玩了(但馬力太大小心被車玩),FF設計的S60配上渦輪引擎不論加速或是激烈操控,其樂趣都不輸320i,在車室空間、舒適性、外觀方面也嚴重威脅320i。但是論及改裝空間,就換S60垂頭喪氣了,加上前驅設計限制了S60的操控升級空間。因此VOLVO可以在安全性、整體設計均衡性向雙B宣戰,但強調後驅本色的雙B絕對是性能迷的最愛。因此,S60 2.3T5力拼330iC320就沒有太大的優勢,而且雙B都有雙門跑車版,VOLVO在整體產品訴求上還未展開陣容,目前能將AUDI比下去就不錯了。

期待「C60」雙門、四驅(或後驅)、短軸距性能版+手排的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