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系車在台灣近乎絕跡的大環境下,許多車迷對於美式肌肉車只能透過英雄電影的洗腦而懷有不切實際的憧憬。不過Mustang或許是這其中極為少數的例外,至少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Mustang在台灣街頭能見度不算低,平易近人的身價,更拉近它與車迷間的距離。這車系50年的演進,樣貌自然隨著時代改變,不過個人認為80年代開始的三、四代車型受到歐洲風格影響太大,企圖討好車迷,卻喪失原有韻味,是最令人失望的設計,幸好前代開始回歸正途,重新找回初期車型的感動。
反璞歸真重獲人心三年前福特引進的是五代小改款車型,縱使一度成為車迷間的熱門話題,不過終究還是難敵台灣車市環境對於大排氣量的不友善;3.7升在美國只是入門,談不上什麼性能,來到台灣則成了毒藥,加上整個產品調性與國人所預期的「大馬力跑車」有一段差距,間接也讓新一代Mustang還沒到來就被看衰。
經典元素再現▲地形蜂巢前氣壩是車頭設計最大亮點,也顯現新一代車型的凌厲感。FORD Mustang在1964年一開始是以所謂的pony car小型肌肉車的屬性風靡全美,這種車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便宜、夠快、有個性。過鹹水來到台灣的Mustang當然不可能太便宜,事實上它是福特六和賣過最貴的車,不過論造型吸睛程度,絕對不輸給超跑。不同於年輕世代所熟悉的精準線條和流線造型,全新世代Mustang正如其著名的奔騰野馬車標,所標榜的除了肌肉車的強悍外表,有如野馬不羈的精神其實才是它真正的精髓。 ▲經典的斜背造型是肌肉車的共同特色,在現代來講更是最具空氣力學效率的設計。▲經典的三道格柵尾燈從車系誕生之初便有的元素,夜間識別效果極高。▲曲棍球桿的側腰線設計在這一代Mustang,又以全新形式出現。
不拘小節考驗耐性車室配置的基本佈局維持與前代相同,改變幅度沒有想像中大,不過操作介面在導入二代SYNC娛樂通訊整合系統後,在剛硬生冷的控制台中,數位科技設備多了更貼心的功能。雙筒儀錶同樣延續前代設計,4.2吋顯示幕則多了繁體中文選單。8吋觸控螢幕雖然只有英文和簡體中文選單,但Track APP賽道程式顯示功能也能延伸至中控台螢幕上,加上可換色的氣氛燈,可玩性更高,只可惜螢幕觸控反應有點遲鈍,有損它的科技形象。 ▲中控螢幕加大後,各種功能也更具實用性,其中Track APP賽道程式繼續保留下來。▲標準配備包含電動椅、迎賓門檻以及金屬踏板。▲前後座的包覆性都有一定水準,其中後座空間仍可容納成人使用。▲後座椅背必要時也能向前翻摺,提供更充裕的置物需求。▲車外車內都沒有Ford廠徽,直接以奔騰飛馬車標取代。▲Mustang從1964年問市至今,已出現在超過3000部電影裡。
需要學會駕馭的野性▲Ford首次應用雙渦流渦輪技術,藉以改善渦輪的遲滯效應。2.3升雙渦流渦輪增壓是這一代車型最大賣點,稅金負擔和油耗表現進步不少。雖然車重不到1.7噸,不過實際感受314ps的加速感,並沒有數據上那麼漂亮。這顆引擎和傳動系統的設定上是以強大扭力為目標,或許也因為如此,在重踩油門輪胎無法負荷抓地力的情況下,重心轉移的效應變得明顯,雖然同時也造成彎道駕馭的困難,不過也保有美系肌肉車起步燒胎或容易甩尾的傳統。 ▲Mustang處處講究帥氣,就連備胎也要使用漂亮的鋁圈。▲自初代開始,車頭前緣凸出、再向內斜切的鯊魚嘴設計,早已成為外型的要素。
▲與歐洲跑車截然不同的跑格設定,Mustang吸引的是期待體驗野性自由的買家。野馬奔馳50年,正努力隨著時代腳步持續進化,然而畢竟它是野馬,不是普通的賽馬,不容易駕馭是它的本性,也因為這種特質讓車迷瘋狂熱愛。野馬就像二輪界的哈雷一樣,永遠無法討好每個人,如果你剛好就愛這一味,那麼你肯定能夠認同它的傳奇經典完美傳承;然而倘若你對這樣的設定不以為然,那麼眼前的Mustang只不過又是一部反應遲鈍的噪音製造機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