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HONDA NEW CR-V

無所不用其極

記者:文/攝影 Vincent 2003-05-27

妳喜不喜歡大空間休旅車?你喜不喜歡大馬力休旅車?其實大家都喜歡大空間、大馬力休旅車帶來的舒適性及加速感;大空間設計在旅行中能發揮高乘載、高活動特質,大馬力性能在山林小徑中無往不利,上坡如平地。相對的,侷促空間帶來的壓抑感,使塞車時的心情更加惡劣;重拖的無力感,讓人覺得多載一個人都是負擔。既然數大就是美,買車選樣樣最大者絕對正確?就因為空間大,所以車體也要大,那車位也要夠大才停得進去。就是因為大所以車身重,就是因為大所以價位高。那馬力呢?為了要大扭力所以排氣量高,帶來的高稅金、高車價究竟划不划算? 許多美國車擁有大車體、大排氣量的特性,但市場反應始終未如預期,畢竟台灣的用車環境比較接近日本,對於車體設計必須講究車身短小但內部空間寬敞,排氣量不大可是扭力強勁。聽起來似乎是「要馬好、要馬跑、又不給馬吃草」,但是在這種「最大邊際效應」造車理論下才禁得起市場考驗。

主要特色為何?


或許新CR-V推出的時機有點晚,但HONDA TAIWAN的腳步一點也不慢,從計畫導入國產到新車上市不到一年,HONDA支持者還不致久等,需要注意的細節在於品質,不過本次試車並沒有發現嚴重缺失。

HONDA車系從Ferio到新CR-V,造型上沒太多驚奇,也沒有不順眼的問題。頭、尾燈的變化是新舊兩代最大差異,不但外型放大,燈組設計更活潑;車身線條沒有大幅變動,很容易辨別「這就是新CR-V」,尺碼略微放大;上一代車型視覺感受偏向高聳,新一代造型比較寬、比較厚實穩重,新造型有一項特色就是水箱護罩類似外圍大H加中央小H廠徽,這可能成為新HONDA車系的新傳統。個人不覺得新車型比較好看,但改進幅度讓人稱讚,不論動力、底盤、內部設計皆是,論整體均衡似乎無車能出其左右。


一針見血


CR-V優點:整體均衡性佳。車身大小適中,迴轉半徑小。空間大、車室功能變化強、空間利用精確。排檔桿、手煞車桿設計特殊、實用。iVTEC引擎好的沒話說。引擎噪音抑制優異。

CR-V缺點:C/P值高,但HONDA品牌目前處於劣勢,價位不算便宜。配備及內裝豪華度稍弱。無中度以上越野能力。輪胎噪音抑制仍須加強。保修體系陸續架構中。備胎外露,好壞見仁見智。尾門開啟設計有使用上的盲點。


空間大、機能強


其實上一代CR-V的空間表現已經很優了,新一代再小幅增加車體大小後表現當然更優異,只是內部空間的成長幅度竟然比車體尺碼變化還大,表示新設計確實從有限車身大小內「偷」出更大乘坐空間,尤其軸距2620㎜未更動的情況下,車內空間長度要成長65㎜更是了得。除了車體結構上的修正外,新的引擎、懸吊設計也是關鍵,原本強勁對手Escape在開發之初就是針對CR-V而來,車身尺碼故意放大一級,車室空間硬是比CR-V大一點。但新CR-V不以「增肥」擴外部尺碼攻擊對手,單純比「內功」(目前CR-V因備胎外露後掛,車長大於Escape,其它方面車寬及車高都小一號)。反觀另一對手NISSAN X-Trail在車室空間規劃上就存在空間高度不足的缺憾。

CR-V針對舊缺失進行多處修正:後排座椅可前後滑移,座椅折疊不需要拆頭枕,操作更方便,行李廂底部更平整,後排座椅中央扶手增設置杯架,車門旁的置物空間也加大,這些都是上一代的缺失。前座設計依然保有「中央走道」機能,且手煞車握把移至中控台後,中央置物餐盤得以加大;手套箱上方多了一道置物溝,中控台的置物盒也是大得可以塞兩罐飲料。


小引擎最佳化


雖然只有2.0,而且新CR-V車重高達1.55噸,跑起來吃力是正常,但iVTEC引擎從中作祟,竟然可以讓一具2.0引擎擁有單凸輪軸SOHC設計之強勁低轉速扭力,又兼具多氣門引擎中高轉速威猛的氣勢,這並非神話!因為iVTEC引擎雖為DOHC設計,但低轉速只會開啟一個進氣門、每缸三氣門運作,如同SOHC引擎,所以低轉速扭力強勁,兼具低慣性阻力達到省油目的。但中高轉速就切換成每缸四氣門運作,加上進氣高角度凸輪軸切換及正時控制相互搭配,實踐自然進氣引擎全區域扭力均衡的境界。更詳細的資訊請參閱本期科技單元及VCD光碟內容。

上一代CR-V採用台灣第一顆DOHC引擎,可是沒有VTEC!1、2檔採用密齒比設定,起步很有力但高速有點虛弱,感覺不出雙凸輪軸引擎的威力。新CR-V車重比上一代多了近兩百公斤,齒比設定並非很綿密,但一、二檔落差1.75倍銜接得不錯(一般都是兩倍落差,如此一來山路就很難開),市區中低速行車雖然沒有排氣量2.5以上休旅車那種衝勁,但轉速攀升很順暢,一直到中高轉速域車速近百還有不錯的加速能力。可惜這只是2.0 iVTEC引擎搭配四速自排,再厲害也僅能達到全區域順暢的境界,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夠用但並非「充滿快感」,2.4 iVTEC引擎才夠猛。


新懸吊設計


CR-V懸吊改良自Ferio設計,看似普通但大有學問:前懸吊為了達到節省空間、增加撞擊安全性、減短迴轉半徑等目的,採用油壓機、轉向拉桿分離設計,位置也從檔火牆前下方移到上方。如此可避開前進氣、後排氣設計iVTEC引擎的排氣頭段位置,增進空間利用率;發生前方嚴重撞擊時,引擎會向下滑落避免衝入座艙內傷及乘客,上移的轉向結構不會阻礙引擎下滑,如果是傳統設計就會。此外分離式的轉向連桿具有左右活動長行程特質,輪胎轉向福杜比傳統設計大,可有效縮短迴轉半徑。但此設計並非絕對完美,輪拱內密閉性稍差,影響輪胎隔音阻絕。

後懸吊為具有上下控制連桿的非麥花臣設計,結構簡單、堅固、縮小避震器上座體積,增加車室後座及行李廂空間,CR-V並增加Ferio所缺乏的後防傾桿增進穩定度,後懸吊也有粗壯的副樑抑制震動。雖然CR-V和Ferio懸吊機構類似,但駕馭風格不同,Ferio偏向靈活、後輪較輕浮,CR-V後輪較安定。

(本文節錄自汽車線上情報雜誌2003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