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BMW 530i

新創大五 五大創新 — 注入熱血 享受熱情 忽略乘客?!

記者:Vincent 2003-12-19

新5真的讓人期待太久,不但BMW忠實車迷不耐煩,連汽車媒體也快失去耐性,到底BMW想不想奪回E-Class佔據已久的地盤?因為大改款週期過長,試車手不禁狐疑BMW到底在研發什麼秘密武器;突然新530i發表,並且可以試車,心情就會很爽,很爽就會用力操這部530i,在滿滿期待下如果530i有一點點缺陷,肝火就會上升,然後下筆就會很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VC當然知道,就是送530i一桶汽油但千萬別送番仔火,不然事情就大條了!

特質一:可變齒比轉向系統上手靈


大5系列絕對是充滿話題性!可變轉向齒比系統BMW並非先驅,但齒比可變範圍這麼大的倒是很少見,有多誇張?靜止下,530i方向盤左右死點各只有3/4圈,就是0.75圈,大部分車輛左右死點各1.4圈就已經算是密齒比轉向,日系車幾乎都在1.6圈以上,由此可見大5系列的設計有多「先進」。實際使用上,低速行駛超方便,過90度的彎道,方向盤轉1/4圈(就是90度)就OK了,有開方程式賽車的感覺!路邊停車也是超快,鑽小巷子大約用到1/2圈就夠了,一隻手搞定,大呼神奇啊。一開始上路有點不習慣這麼密的低速轉向齒比,經常轉過頭,或是直接轉到死點觸底,但習慣後開始覺得這種設計頗優的。

令人擔心的:高速、激烈操控下,可變齒比會不會讓駕駛者轉向迷失?先前HONDA S2000就有超誇張可變齒比機構設計,左右死點真的和方程式賽車一樣左右約半圈,但在賽道激駕上發現「每次入彎方向盤轉向幅度都不太一樣」,手感並不好,因此這系統也沒有量產上市。但530i在激烈操控下方向盤轉動幅度真小,原先擔心的操控迷失並未出現,精確度、指向性俱佳,很容易上手,並沒有轉向變來變去的神經質問題。


特質二:懸吊超動感


以往5系列的懸吊擁有行程長、舒適度佳、但操控依然優異,儘管側傾幅度不算輕微,但該彎的絕對ㄠ得過去!且車頭指向性靈敏,後輪動力轉向幅度明顯,轉向特質為中性稍偏過度,車體雖大,卻有殺彎銳利的感受。

現在的大5已經截然不同,車體離地很低,懸吊行程短,少了一份Q度緩衝,坑洞反應竟然有明顯彈跳感,遇到大坑洞更是會讓乘客感到明顯震動,此味道絕非昔日5系列。但是到了山路上,這運動特質懸吊讓這部4.84米的大車擁有過人的操控體質,儘管軸距2888㎜不利中低速彎道發揮,但新530i轉向靈敏性還是很銳利,尤其是高速彎道,轉向不足輕微,加上轉方向盤角度只需要一點點,接近方程式賽車味道,駕駛者將「很有信心」挑戰連續彎道,但一旁乘客其實已經覺得速度太得應該失控而驚嚇過度!

有些特點應該特別強調:

1.530i煞車性能超強,讓駕駛者有信心延遲煞車點入彎,且新一代懸吊設計後輪不容易偏滑,穩定性較以往更高,而且可以允許駕駛者在彎道中使用更重的煞車力道(不是重踩),如果是上一代5系列如此駕駛會失控的。
2.高速操控下舒適度還不差,碎震的舒適度比低速好,坑洞對車身動態的影響還不會太嚴重,但新530i懸吊變成短行程的缺點就是遇到大坑洞車身會跳,這對駕駛者的信心打擊可不小。
3.新設計的電子動態穩定系統介入操控穩定更多,加上懸吊設計特性,動態特質侷限在中性偏不足,後輪動力轉向幅度變得輕微,FR特質較弱,或許如此更能適應天雨路滑的惡劣狀況,畢竟中歐是會下雪的寒帶地區。駕馭新530i,如果後輪發生較大幅度偏滑,車輛將會失去動力,所以用甩尾過彎的方式操控不會比較快。
4.動態防傾操控系統的控制非常「挺」,車身側傾幅度控制優異,過彎信心大增,由於防傾桿作用相當強烈,入彎後懸吊觸底機率非常低,就算壓到坑洞亦然。這下爽了駕駛者,但苦了乘客,因為瞬間側向G值變化太大,後座乘員會被劇烈甩動。過硬的防傾桿設定缺點就是入彎後遇到超劣質路面,後輪很容易甩。直線加速時,防傾桿是處於釋放的狀態,此時單邊懸吊反而容易觸底。

再次強調:新530i如此特殊的操控特質,之前在其他車上未曾遇見。


特質三:3.0+六+六+輕=高加速性能


▲13. 沒有LED燈泡設計,530i尾燈發亮並不平均。燈組造型及配色不差,但夜間的發光效果沒有預期精彩。

試車前驚見新530i搭配245/45R17超寬胎,不重拖也難,又見到如此龐大、厚實的身軀,心想這種體態3.0引擎哪夠用?起碼要祭出3.5的V8引擎,不然0-100㎞/h加速恐怕進不了8.5秒內。但實際駕馭後這一切都是多慮的!此3.0直六長衝程引擎全轉速區域的扭力都很棒,轉速可拉到6500rpm,搭配六速手自排密齒比變速箱,一二檔間落差和一般五速自排設計相差不多,約1.7倍,二檔6000轉破百,三檔銜接也很綿密,在山路上二、三檔搭配得宜,上坡加速非常凌厲,就算掉到四千轉以下也不用太擔心,只要退二檔動力依然飽滿,3.0的排氣量對於此車來說絕對能滿足多數人需求。原廠數據0-100㎞/h只要7.1秒,AOL實測為8.36(未關閉DSC)、7.99、7.76、7.97秒。

仔細想想,為何新530i能有這麼快的加速度?原來車重只有1580㎏,此乃鋁合金材質所賜,且車身配重為前後50:50,對於操控有莫大助益。


特質四:i Drive 化繁為簡 化「檢」為「煩」


▲6. 座椅機能堪稱新5最有誠意之處,包覆性一流,不需要換賽車椅就有跑車般的支撐性。

在新大7系列上的i Drive也下放到5系列,這系統整合空調、音響、各種電子控制、行車通訊、倒車雷達、旅程電腦、衛星導航…各功能於一身,只差沒把大燈、車窗和CD取出按鍵、喇叭都整合進去。其實SAAB也有此電子整合控制機制,但BMW玄的是i Drive只要透過單一旋鈕「搖桿」就能完全控制所有設定,聽起來很科技吧!新5系列比7系列多了一項「MANU」按鍵,這真是i Drive重大革新,因為在大7車上操作i Drive經常搞不清楚目前到底在哪一層子目錄,想回到根目錄還要找半天!根本無法專心開車!!

從台北到高雄,你會選擇坐最經濟的客運走高速公路直接前往,還是搭機到澎湖、轉機到台南、再搭自強號到高雄?毫無疑問前者絕對方便許多,但後者「可以坐高科技的飛機和最貴的自強號列車耶」,而且飛機的速度比遊覽車快!

將所有繁瑣的功能控制鍵及顯示機制整合起來,看似化繁為簡,應該很人性才對。但是當你要檢視、控制某個功能時,你就會發現整個介面相當繁瑣,比如說要調個FM頻率,一般音響設計只要轉單一旋鈕或按鍵就OK,但i Drive要推動「搖桿」三次,然後旋轉個老半天才能調到想要的頻道,老天保佑邊開車邊調整還不會分心!基本上使用i Drive一定要熟悉其功能介面後再上路,這樣就可以不用思考、不用目視就能進入想要控制的目錄頁,而且操作起來「絕對很有成就感」!鄰座乘客也會覺得很神奇、很先進。幸好i Drive沒設計滑鼠指標功能,不然筆者還真想哭哩,在公司整天上網、開車還要動游標…。

如果你不熟悉i Drive,用起來保證「i i」叫。換句話說∼沒事不要向朋友借新5來開,不然連音響低音調整功能都找不到,這是專屬BMW車主的個性房車!


特質五:造型蛻變


▲37. 超強模組化尾燈設計,更換燈泡30秒內完成!詳情請參閱光碟內容。

這特質絕對有致命吸引力!其實新大5什麼都不用改,只要改這個型和內裝就足以熱賣。既然外觀這麼重要,為何拖到第五特質才說明?因為這種醒目的特質先說出來,讀者大概就會陶醉其中,並將新5系列神話,其他特質也就看不下去了!新大5有多流線、多動感、多細緻、有著7系列的身影和傳統特徵,這些都不用再贅述,在此提出個人對設計工藝的評價。

新大5系列和CADILLAC CTS都是走科技化、未來感路線,但CTS的線條較筆直,少了弧度運用,折線也以鈍角或直角為主,全車能切割成多處塊狀組合,這種設計屬於封閉、容易被記憶的視覺「平準化」概念,CTS要看整體才覺得有型,但拆開來單獨看頭燈、霧燈、車門…,其實都是幾何圖樣,並非特別有趣。

但新大5系列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全車充滿弧度、銳角、不規則,視覺上屬於開放、高刺激、高趣味、高吸引的「尖銳化」概念,先天就有活潑、熱情的本質存在。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有人喜歡平準化設計,有人喜愛尖銳化構成,但新大5系列設計難處在於「這種略帶抽象的理念比例上不好拿捏」,平準化對比例的苛求較低,但尖銳化設計一旦比例抓錯就會嚴重走味,最佳例子就是TOYOTA的Altis(為何有人覺得此車看起來怪怪的就是比例問題)。因此新5絕對有過人的設計工藝蘊含其中,才能達成穠纖合度的視覺呈現。

駕駛者「倒向」味道濃厚

 「爽到你 甘苦到我」正是530i乘客對駕駛者的抱怨聲。運動化懸吊車身低、避震行程短,外加彈跳大、側傾小;後座包覆、支撐中等水準,並不好躺,空間又沒有預期大,到頭來只便宜了前座人員,後座舒適度並不好,如果您選用非運動版懸吊舒適度會改善些。對於駕駛者而言,530i又會跑、又會轉彎、造型很炫、駕駛介面優異、風格獨特,處處展現濃厚駕馭導向,是部具有深層樂趣的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BMW獨特之駕馭思維,當你習慣530i的特性輕鬆上手後,你將摒棄其他車廠設計,因為你被BMW寵壞了!

530i高達320萬的價格,都可以買M-BENZ S280JAGUAR XJ8,或許是530i科技化配備過多使然,經AOL編輯群討論,新增科技配備算奢侈品而非必需品,拿掉也沒關係,維持上一代530i的水準,只要披上新的造型設計,然後售價減個50萬,那「有錢我們都會買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