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MERCEDES A-Class F-Cell
毋需天人交戰!彼可取而代之?
記者:文/Miao Wu、圖/DCX Media、整理Ero 2005-07-15 | |
普通燃油引擎車的有毒排放物一直被視為使用汽車的必要之惡,而「零污染」,這是多年以前科學家驚覺地球能源終有耗盡一天後,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取代汽油作為推動汽車動力的能源,能夠說服大眾的必備理由之一,而燃料電池似乎目前是其中符合此需求者最受青睞的解決方案,雖然距離取代燃油引擎仍要一段相當遠的時間,不過正如這次我們試駕的這輛MERCEDES A-Class身上,已經看到了部分未來車的影子。
優點與缺點都明顯可見
▲外型不像一般的原型車,這輛車外觀與市售車幾乎相同
用燃料電池取代燃油的說法,聽起來很像是車商為了多賺幾年錢而發明出來的新玩意,而如果你不在意這個說法的話,其實除了燃料電池之外的其他作法,不是效率太低,就是都以燃燒石化燃料產生污染來推動汽車,能夠取代汽油的實在不多。聽起來氫燃料電池似乎是完美的解決方案,然而如果回歸到現實面,無法隨時隨地取得與保存純氫氣。
燃油引擎車
在學校修過熱力學的人應該都有個很強的印象,藉由熱轉化而來的能量獲取方式,效率都是其差無比的。引擎科技超過百年歷史,儘管車廠不斷宣稱又有什麼高科技問世,仍然不脫內燃機的基本架構,而內燃機的效率常低於三成以下,引擎輸出的功率必須同時供給各種發動機、馬達和風扇...,最糟糕的是它會把作功中生成的熱能排放浪費掉,整個系統看起來的話,整體效率只有20%左右。這樣的數據總是讓第一次知道內情的人大吃一驚,最主流的方式卻是最差勁的動力來源。
|
|
▲燃料電池車的內裝也看不出動力來源 |
▲引擎室中沒有引擎,只看得見集氣箱、保險絲盒和超大散熱器 |
電動車
電池的功率相當高,可達90%,而且也只生成熱能,電動馬達也會有80%的效率,總體看來就有72%的效率,看起來應該非常完美,不過事實上並非如此。首先電能的產生就需要大量的能源,譬如是核電廠、火力發電廠...,它需要燃燒過程,給電效率只有40%左右,加上交流轉直流的過程大概是90%的效率,巨觀來看整個系統大約只有26%的效率,其實也不怎麼樣。當然,如果是水力發電的話,沒有燃燒過程,效率會提高些
燃料電池車
氫燃料電池得到電能的效率大概是80%,但為了得到這個純氫氣要花費的功夫不少,轉化器只有30-40%效率,同時把電能轉為機械功的馬達為80%,這算一算,燃料電池的總體功率其實只有24-32%,想要和燃油引擎車一樣的續航力,640公里就需要約5-7公斤的氫,如今原型車卻只不到3.5公斤的量,如果以液態儲存當然可以倍增許多,但如此一來燃料電池產生的三分之一能量都必須作為維持超低溫,加上觸媒貴金屬的造價不斐,光是隔膜成本就佔了燃料電池35%左右,高壓氫氣的危險性也比汽油高..這些都是短期內燃料電池不可能取代燃油引擎的原因。
看起來三種動力來源都在伯仲之間,人類科技在百年期間的進步幅度似乎非常有限。但站在車輛使用者的立場,燃料電池最後會不會完全取代汽油引擎,說難聽點,效率數據多數人根本一點都不在乎,我們可能比較關心的是,這會改變我們的使用習慣嗎?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它方便補充嗎?可以讓我們開更久更快嗎?這又讓我們聯想起那句經典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什麼人性的。
|
|
▲可以導電避免靜電累積的輪胎,神奇吧? |
▲引擎室中沒有引擎,只看得見集氣箱、保險絲盒和超大散熱器。 |
|
|
▲燃料電池與氫氣罐都藏在座位和底盤間,這應該也算是中置引擎吧 |
▲駕駛時除了來自壓縮機的細微「噗-噗」聲,連馬達聲音都聽不到,安靜得很。 |
使用習慣會改變嗎?
▲排氣管只會噴出水蒸氣和可以飲用的純水(這不是開玩笑的!),沒用不鏽鋼是不行的
一般所謂的概念車都是設計師將理想化的汽車科技誇張化之,作為日後新車研發的方向,短期內很難有真正上路的機會,這輛上一代A-Class的車除了動力來源是使用燃料電池之外,幾乎與市售同款車無異,事實上同款60輛車早已在新加坡、歐美等地掛牌上路一段時間了。
氫氣就是它的燃料,因此開啟電門時,會先開始充填氫氣到位於底盤的電池組中,為了讓它順利啟動,電瓶仍是少不了的。不過啟動後仍不能立即上路,儀錶版的Power表會告知能量已達標準,這其實指的就是燃料電池的電力,至於另外一邊則是標示了氫氣的存量,時間大約10秒後,就能踩下「油門」前進。
電動馬達驅動的車最大特點就是起步扭力大,而且如果踏板完全踩下,它會維持恆定扭力的輸出。這輛 A-Class當然沒所謂的排氣量可言,由440個電池組連結的動力,原廠就有21.4 kg-m的扭力輸出,功率則達65 kW,強大扭力在起步時即已湧現,爬坡加速都相當於一般汽油引擎2.5-3.0L左右的水準。同時它在減速時,還能夠透過排檔桿讓馬達回電到電池,順便進行了檔煞,效果還蠻明顯的。
如果看看照片就會發覺,除了儀錶版之外,內裝是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除了天花板上有個氫氣含量感應器,會在意外洩漏氫氣到車內時,第一時間排放掉儲存桶內的氫氣以免發生危險,同樣裝置車頂和其他部位還有數個。這種安全設計上有幾地方是看不到的,譬如一般害怕氫氣瓶會不會遭到撞擊時產生爆炸危險,以及萬一補充氫氣時有靜電產生,火花將導致嚴重後果,這些原廠都有特殊的設計防制,本車搭載的輪胎是Michelin特別提供的,外表除了看到胎壁有樹葉押花外並無異狀,摸起來還是一樣是普通橡膠,但事實上這套胎是「可以導電」的!也就是藉由它隨時接地,避免靜電的產生,實在相當神奇。
一般電池會有所謂的壽命,效率會逐漸降低,會不會發生在這種燃料電池車上?這輛車在新加坡上路已久,據來自當地的工程師表示,目前尚未發現電量有短少情形發生,這可以從儀錶上看出,只要餵它氫氣,每100公里需3.8-4.2公升的氫氣,這樣到底算不算貴?在沒有普及之前,本地使用的是工業用的簡易鋼瓶補充,與國外加氣站不同,兩者是無法比較的。最多可有160公里的續航距離,已經是有點吃緊的數據,不過這些只需要加掛更大的氫氣罐就能解決,當然需要的是更大的車。
還要期待多久才能看到這類燃料電池車滿街跑?以目前尚未有突破性的科技發展,政府也無迫切性的要求下,一般估計,十年內是不太可能的。
|
|
▲雖然車輛數量不多,不過日本還是有專門的加氫站。 |
▲氫氣補充時,接頭當然是完全緊密的 |
燃料電池的原理 |
|
|
燃料電池有許多種類,原理是類似的,車用氫燃料電池的核心,主要就是三大部分,就如同三明治一般,由兩片薄的多孔電極構成陽極與陰極,中間夾著一層叫做質子交換模的固態聚合物隔膜電解質,電極其中一面鍍有貴金屬的塗層。當純氫灌入作為陽極端的一面,會使H2游離為電子和質子(並產生熱),質子交換模另一邊卻不會有質子產生,這形成了電壓,電子會沿著外部電路流動,可以用來供電,質子會穿透鍍膜直達陰極。當陰極側的觸媒讓回流的電子與質子結合,遇到空氣中的氧就會生成水,這也是唯一的廢料。如果需要更高的電壓,只要多拿幾組單體結合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