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D1甩尾明星賽明年正式登陸台灣

裁判長土屋圭市偕同D1代表大谷敏之和台灣運科簽約 正式宣告D1明星賽在台舉辦。

記者:Alegna 2006-12-06

眾神注意!D1甩尾賽要來台灣舉行明星賽了!台灣地方雖小,不過自稱車神的卻不少,TRC宣佈取得D1GP的國內賽事代理權,應能讓車迷看到頂級甩尾高手層級何在,讓眾神有機會提昇水準。今日(12/6)D1GP裁判長、日本知名賽車手土屋圭市(Tsuchiya Keiichi)特別來台,與台灣負責D1GP執行單位TRC(台灣運科)進行簽約儀式,正式宣告2007年D1甩尾明星賽(D1 All Star Taiwan)在台舉辦。

土屋重訪台灣 再度帶來驚喜


▲TRC代表林帛亨(左)與D1GP代表土屋圭市(中)與大谷敏之簽署合同。

D1GP裁判長,也是《東京甩尾》技術指導土屋圭市,繼四年前在桃園龍潭的走行秀轟動北台灣後這次再度來台,在會中特別提到上次來台的經驗讓他印象極為深刻:「台灣車迷在看完我們的甩尾秀後,即使已經天黑仍不願離去,熱情的情形超乎我們原本想像,即使在日本都沒有出現過。」因此他對於D1GP能夠在台灣舉辦感到相當樂觀,認為這些超高技術的車手們必定可以滿足眾多愛好甩尾的車迷,他希望屆時不管是甩尾車手或者是車迷都能親臨現場,感受不同於正規場地賽的刺激與娛樂效果。

2
台灣運科(TRC)是國內一家賽事管理顧問公司,知名職業方程式賽車手林帛亨即為旗下車手,本次爭取到D1GP在台舉行,幕後推手總監陳璞申相當興奮,他表示:「D1GP除了全世界多達八個區域賽事外,每年皆會挑選不同地點舉辦甩尾明星賽,用以吸引當地車迷目光。」除了引進D1全明星賽,TRC也將舉辦巡迴台灣的「D1國內系列賽」,年度前三名將擁有前往美國參加年度世界冠軍爭霸賽的參賽權,和全球高手一較長短。


台灣正式納入D1GP版圖


▲在日本官網上的行事曆中,已經將台灣列入明星賽的一站。(本圖引自a1gp.co.jp)

受到大環境影響,台灣賽車運動演變至今已造成房車賽逐漸沒落,但另一股強大的勢力則無畏諸多不利於賽車發展的因素而正蓬勃發展,也就是「甩尾」風的興起。

包括原本賽車運動自成一格的美國,都難敵甩尾魅力,成為全世界成長最迅速的賽車人口,其中由電影《玩命關頭:東京甩尾》與漫畫/動畫《頭文字D》將原本風行於日本的甩尾技術推廣至全世界,更造成了大家的瘋狂。

近來D1 Grand Prix甩尾賽在歐美等地的推波助瀾,以及網路上流傳的精彩影片,開始讓國內車迷開始對甩尾比賽感到興趣,也因此讓TRC開始思考引進D1賽事的可能性。


場地選擇將是最大技術瓶頸


▲土屋圭市雖然短暫停留後隨即離台,不過簽約儀式後也小秀了一手甩尾絕活,最後在雨中甩爆了臨時商借的240SX,引擎聲浪迴盪在內湖的停車場,結束了這場震撼教育。

不過根據我們私底下了解,台灣運科雖然已經正式取得D1GP在台灣的舉辦權,但只可能以協辦單位負責運作,真正D1的場地認可、賽事安排與其餘瑣碎事宜都完全由日方掌控,因此直至正式簽約後TRC仍無法確認明年D1 All Star賽事究竟選在國內哪一個場地;同時在選擇場地的考量上,日方要求包括了盡量選在北部,或者交通方便有觀眾席的地方,封閉式街道也列入考慮,以及最重要的可讓賽車達到直線四檔斷油的條件,這些對於台灣目前適合的甩尾場地幾乎都難以達成,台灣運科則正盡全力尋找適合地點供日方認可中。TRC透露,目前可能出線的包括屏東尖端賽車場、台灣民俗村...等地,街道賽因為需要呈交所謂交通規畫書,評估規模過大、牽扯因素複雜,如此官僚作業已非TRC能力所及而不考慮。說白了,台灣運科取得的是“代理”權,而且這還是屬於日本的賽事,我方在場地選擇上只能提供選項,在決定權上完全無置喙之地,全部是由日方主辦單位決定。


甩尾運動起源

5

要談到甩尾歷史與發揚地,仍要以日本為先驅。起源於70年代末期,D1的基礎亦來自「道路競走族」,一群喜愛山道的車迷,以顛覆傳統的車輛橫滑,展現在眾人眼前,而甩尾的由來與雪地駕駛相關,如何以高速通過雪地彎道,正是滑移的由來,而最早將華麗的甩尾應用在賽道上,即是有70年代車神之稱的高橋國光。而在日本當地,高橋亦是第一代的甩尾代表人物。然而1984年,土屋圭市駕駛特別調校的AE86,以顛覆傳統的甩尾方式獲得輝煌紀錄,從此站穩「甩尾教父(Drift King)」稱號,並與AE86劃下不解之緣。在日本當地甚至有人宣稱頭文字D漫畫主角「藤原拓海」是以年輕時的土屋圭市(Keiichi Tsuchiya)為取材對象。

80年代初期,日本山道競走運動逐漸盛行,此時土屋圭市(Keiichi Tsuchiya)將錐冰崖甩尾全程錄下(頭文字D漫畫曾出現),並製成錄影帶販售造成轟動,但之後卻因道路安全為由禁止,同時土屋圭市的賽車執照也被吊銷,但這錄影帶卻讓山路競走運動漸受人知。

80年代中期,平常交通量少的週末山道,開始聚集了眾多甩尾族。90年代起,甩尾族暴增,不僅山道上隨處可見,就連各地的廣場也開始聚集了眾多的甩尾族群。而在1989年,日本知名汽車相關雜誌開始主辦甩尾賽事,將甩尾族由一般道路漸漸導入安全賽道。

2
而「頭文字D」對於社會的影響,原因一是讓一般民眾開始注意甩尾運動原來觸手可及,再者因虛構的場景加入現實元素,AE86貨真價實的存在,導引出車迷研究這些車輛的興趣;相對於規則百變、賽事沈悶的F1,以及遙不可及的WRC,提供給甩尾族表演舞台的「D1 Grand Prix」,可近身觀看的特質,再加上標榜華麗的「車輛格鬥技」,也成為新興的車輛賽事,至今並成為遍及日本、美國、英國、大洋洲與東南亞的世界級車輛賽事。


D1 Grand Prix:車輛的近身格鬥


▲D1賽事不同於一般場地賽,每一秒都能刺激車迷感官,很快就風靡全球。(本圖片引自a1gp.co.jp)

「D」就Drift,是甩尾的意思,而「1」就如同F1的1一樣,有最高等級的意思,起源於日本的D1單初只是車手們自行娛樂、切磋技巧,後來觀眾越來越多,開始受到媒體關注,規模也就越來越大,演變至今,D1已經是全球甩尾賽事的指標。

D1 Grand Prix賽事於2000年發起,主要創始者包含創立日本「Option」雜誌、Tokyo Auto Salon東京改裝車展的稻田大二郎(Daijiro Inada),與現任Super GT ARTA GT500廠隊顧問和D1主裁判長的土屋圭市(Keiichi Tsuchiya)。短短的四年間,D1成為當地人氣旺盛的主要賽事之一,它提供車迷更多的發展機會,並以此為跳板正式踏足正規賽場。

D1賽事規則,是以車輛的後輪甚至四輪滑移的方式過彎作為競技的標準,評審的項目主要為「速度、滑移速度、滑移角度、引擎聲浪、直線加速」等五大項目來進行評分,在進入16強賽後,便採取前後追逐賽的方式進行淘汰賽。此時,現場觀眾的反應也成為追加比賽的依據之一。

D1賽事流程分為「預賽」、「一回戰」、「16強賽」、「8強」與「Final決賽」等,前一日的預賽在指定路線上進行2至3次的獨走,取20名再加上前站排名前10名者,進行正式比賽日的一回戰,審查基準與預賽相同,共同爭取進入16強賽的資格,最後並依據分數的多寡來決定對戰對手,如第1名V.s第16名、第2名V.s第15名、第3名V.s第14名…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