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克萊斯勒的雙贏兩難
Daimler – Chrysler= ?
記者:Alegna 2006-11-04 | |
當連結Daimler-Chrysler中間的橋樑變為數學上的「減號」,這個數學式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是最近西方媒體相當熱衷討論的一個話題,原因就在於Chrysler在今年Q3的財報上出現13億美元的赤字,又再度拖累整個集團的盈收表現,這是否會讓Daimler-Benz想起它的德國對手BMW當初拋售燙手山竽的作法?也許這麼做倒也不只是媒體間天馬行空的想像,可能會是這個集團斷尾求生的解決方案...
▲1998年5月7日當Daimler-Benz前董事長Jurgen E. Schrempp與Chrysler前董事長Robert J. Eaton簽署史上最大宗的工業交易合併協定時,並沒有想像到八年後的今日不僅是市場策略有互補作用,連財務營收也須互補。
雖然Chrysler報出15億美元的虧損,不過目前並沒有迫切到需要一刀兩斷的必要性,然而美國汽車三巨頭最近都苦於尋求抵禦來自於亞洲強敵的強勁攻勢,特別是Honda和Toyota的亮麗表現,已經讓這些百年大廠大感吃不消。
從1998年締盟以來,Daimler-Chrysler帶動了世界車廠異國聯姻的風潮,像是Renault和Nissan,以及已經告吹的GM和FIAT合作案等,然而和他們不同的是,來自德國的Daimler-Benz和美國本土的Chrysler似乎很難達到「1+1>2」的雙贏目標,而是像翹翹板一樣你虧我補,在八年間少有同時兩個集團同時獲利;以去年為例,Chrysler的盈收就幫了Daimler一個大忙,後者由於品質上的問題讓他們差點砸掉了高價豪華車品牌的形象,不過今年似乎換成Chrysler處在補西牆的狀況。不過這樣的結果反倒讓Chrysler警覺應是檢討重組的時候了,它們過度倚賴SUV和貨卡車的市場政策已經在最近的高油價趨勢中漸露敗象,與省油特性明顯的日本車比起來競爭力明顯不足,市場佔有率幾乎就是油價走勢曲線的反比。
但就集團本身的想法,倒是沒有表現出任何拋棄Chrysler的現象,事實上現任DCX集團總裁Dieter Zetsche就明白表示,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想出如何解救Chrysler的方法,而不是尋求解套拋棄它。
話雖如此,全球的眾多對手則早已嗅到「山竽」欲來的氣氛,身兼RENAULT與NISSAN總裁的Carlos Ghosn,在失去與GM合作的可能性後,對收購CHRYSLER品牌的高度興趣在業界早已不是秘密;除了Ghosn之外最有可能的當然就是來自新興汽車王國中國大陸的車廠,只不過他們要的大概不是CHRYSLER的生產線和工人,而是要它的品牌名稱和經銷點,因此如果這筆交易成真,恐怕光是工會就不會放過CHRYSLER。
克萊斯勒苦思出路
就Chrysler現在的處境而言,要比1998年要來得險峻多了,當時他們也算是汽車業界的天之驕子,大膽改變了風格而搶佔不少市場,像是JEEP Grand Cherokee和貨卡DODGE Ram等就是例子。當初會想合併也是前Daimler-Benz總裁Jurgen Schrempp的想法,原本的如意算盤是讓集團全球化後,採購、製造和研發可以共享資源,但一方面則保持Chrysler和Mercedes品牌的原本定位。然而,購併交易過後,他的構想卻沒有成真,Chrysler的定位在扮演「美國第三大車廠」的角色與成為「擁有明確定位而建立起客戶忠誠度的進口品牌MERCEDES夥伴」之間飄移不定。
如果將時間點拉回兩年前,就會發現當時300C的推出,確實因為使用MERCEDES的傳動系統和底盤科技曾經獲得不少掌聲,300C這個產品就像是一家新公司對其市場策略足夠靈活提出的承諾。然而,Chrysler另一方面卻重度依賴minivan、SUV和貨卡車,將四分之三的銷售重心都押在上面,這是汽車製造業中最高的比例,也造成了年初時美國油價狂飆到一加侖3美元時讓Chrysler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整個銷售量停頓,並將顧客直接推往省油車型那邊去,世界第三大車廠的名號也被TOYOTA取代,形同作繭自縛。
改變策略同時,現在的Chrysler一方面積極消化庫存壓力,一方面則從八月起展開所謂的「Refocus專案」,打算達到一輛車從採購、製造到經常性開銷上都減少1000美元的目標,只不過最近他們才發表八款新車而已,想要減少支出的話在新車問世前來做會簡單一些,現在才想到似乎為時已晚。
Chrysler與Daimler看來是暫時沒有分家的跡象,然而就如同集團的財務長Bodo Ubber說的,「當前目標就是讓雙方都能持續獲利,基於這個原則,任何可能性都不會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