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產車正在考慮是否要將安全氣囊列為選用配備時,歐洲已經開始考慮將行人防護氣囊使用在新車上了。德國汽車工程學會提出一項構想,若在引擎蓋與擋風玻璃間能有氣囊,那麼行人於事故中發生傷亡的機會將會大減。
▲歐洲NCAP進行撞擊測試時,也早已導入行人撞擊測試的項目,目前滿分只有四顆星,與保護內乘員的撞擊測試五顆星滿分標準相差一段距離。在歐洲每年有4600位行人因為車禍而喪命,而現在專家們正積極研究一種新的變通方法來救命。在構想中,這種行人防護氣囊和一般氣囊一樣,是藉由保險桿內的感應器觸發,在十分之一秒內會膨脹完畢,速度猶如固態燃料火箭推進器;硝酸鉀與疊氮化鈉此時會發生反應而產生大量高熱氮氣,藉此讓氣囊膨脹,這將能預防行人被撞擊時,頭部直接命中擋風玻璃所造成的遺憾。
▲HONDA Legend的引擎蓋會在撞擊瞬間彈高10公分,讓行人不至於直接飛至前檔而造成頭部受創。不過在這個構想中最大的麻煩,就是氣囊體積的問題,當它膨脹時,將會影響駕駛者的視線,造成其他的危險,不過也有科學家成功發明能提供駕駛者一部分視野的設計,目前此類設計中,TOYOTA已經有一套解決方案,不過其他車廠則仍對此存疑,主要癥結就是成本過高。另外,還有更便宜的作法,就是在撞擊行人瞬間將引擎蓋彈高的設計,也有相近的作用,這種設計在最近才引進台灣的HONDA Legend上面已經開始使用,該廠稱為PUH(Pop-up Hood)機構。
最大阻力來自車廠▲在各車廠的型錄介紹中,總不免對於高剛性車體在面對衝撞時能對車內乘員提供怎樣防護的各種歌頌,卻鮮有提及車輛會對行人造成怎樣的致命傷害,這也間接鼓勵了許多人在車外自行加裝防撞桿的行為。不過交通安全專家還是認為這種緩衝區設計不足以救命,因為每年車禍事故中有八成以上的行人在撞擊到擋風玻璃時會喪命,最常見的是當他們遭受撞擊時,會立即失去立足點,接著上半身會飛旋到空中,然後再撞上引擎蓋,同時間頭部也會衝擊擋風玻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