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談自辦進口車輛檢測

記者:文/Miao Wu 版面構成/lulu 2014-04-03

無論是國產車或進口車,想要取得合法掛牌上路的資格,都必須先通過檢測和審驗的過程。按照現行法規,即使在國外已經取得合格文件的車輛,來到台灣還是必須遵照國內的法規再次送交檢測。整個檢測的範圍涵蓋了「安全、污染、噪音、耗能」等四類,尤其其中的「安全」類別,底下細分繁多,對非專業人員來說,光翻法規條文根本難有理解可能!為此,我們日前應邀前往車測中心(ARTC)直擊進口車的送測流程,藉由實地走訪實驗室,期待能夠為車迷以及自己解開長久以來的各種疑問。

4

關於進口車輛的送測方式,過去我們只能從法規、車商、或有此經驗的車友之間,拼湊出一個大概的過程;然而真正的實情究竟如何,在實地看過測試現場之前,也只稱得上一知半解而已。透過安排,有機會進入警備森嚴的測試現場,而ARTC也安排多位專家詳細解說整個程序與測試重點,就連單項送測的費用也一併公開,目的就是希望打破坊間以訛傳訛或是所謂黑箱作業的誤解。


▲台灣的車輛油耗測試實際都是在恆溫實驗室以電腦就排放取樣反推得到的數據,絕非如傳言是以道路駕駛過程計量,雖然結果會因此和現實狀況差距很大,但至少可確保每輛車都擁有相同的測試條件。

▲測試油耗的方式,是操作者按照螢幕上的制式路線,透過加減速維持在規定範圍內進行,Hybrid車則需接受專屬測試流程。由於歐規與美規都各有自己一套測試流程,嚴格說來兩者的結果是不能互相換算的,目前所謂的1.09~1.3倍(或平均1.15倍)的換算公式,也只是藉由過去經驗推算出來的經驗值,並非絕對精確。個人覺得測試油耗的過程,其實還蠻像8位元時代的縱向捲軸賽車遊戲,或者是電流急急棒!必須透過煞車和油門讓十字點維持在路線範圍內,而且全程數十分鐘只要出現失誤就得隔日重測!實驗室裡開車一點也不比路試輕鬆。


美規?歐規?很重要嗎?

4
▲車輛檢測由於過於專業而容易讓外界以訛傳訛,ARTC因此特別大陣仗派出技術團隊解答媒體提出的各種疑問,可惜多數的測試儀器與流程太過專業,走馬看花的結果對於解惑幫助有限。

談到個人名義辦理進口車,台灣早期嚴格限制只允許外交人員、留學生、華僑、外籍人士和政府駐外人員才有資格,不過民國90年後,已取消這方面的限制了。當然,從國外買車和運送的過程並不是難事,報關完稅也不是問題,最棘手的應該是如何讓這些車輛能夠取得合法上路的資格,也就是通過檢測與審驗過程。


▲安全檢測基準的項目相當多,而且存在許多一般人容易忽視的細節,是造成送測卡關的主要原因。

▲個人名義送測的項目雖然不多,不過往往因為車種稀有,在符合法規這方面反而更困難。

▲這裡就是台灣唯一的實車撞擊測試場,車商送測一次除了該部車當場報銷,還得繳交數十萬的測試費用給ARTC,代價不斐,還好這在少量車檢測項目不納入,想要自辦進口的人大可放心。
按規定,個人名義進口舊車必須逐車檢驗,理論上如果一切OK,僅執行規格、噪音污染,共約4天就能完成。不過雖然全程只需經歷10種測試,已經比貿易商的17種、代理商的37種還要少很多,但只要其中一兩項有問題,送驗好幾個月仍無法掛牌也不算新鮮事。

▲國內採取歐規為主的認證,造成部份美規車可能需要修改設計才可以掛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轉向燈顏色,紅色方向燈在送驗前得先自行改裝才可能過關。
我們聽過最多人質疑的是:一部車明明沒有另行改裝,為何完全符合原廠的車輛卻仍被判不合格?其實道理很簡單,台灣和其他國家一樣,無論車輛屬於日規、歐規或美規,只要來到本地就必須符合我們的「台規」。這就像美國汽車市場,就算是行銷全世界的「全球戰略車」,一旦進入美國銷售,就得大幅度重新修改整個設計才能獲准上市,只因為美國對於車輛的規格有其“獨到”見解,甚至有些州政府還有比聯邦政府更嚴苛的環保、安全規範。因此當這些所謂的美規車又要被運往其他國家掛牌時,就得再花力氣把它打回原型。

舉例來說,第七代FORD Fiesta就是一款標準的世界戰略車,它是由歐洲主導、美國總部協助下合力開發的車型,雖然原廠堅稱這是所謂「One Ford」的產物,然而一開始推出時卻只在歐陸上市,因此是徹徹底底的「歐規車」,國內2009年底引進的就是來自德國生產的車型。後來美國開始導入銷售,但無論內外都有不小程度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歐規車的保險桿非改不可,因為美國還會特別要求保險桿在低速撞擊下必須保持免維修無破損狀態,這和歐盟的理念並不一致,所以不僅保桿造型改了,固定卡榫位置也變了,就連內部的防護桿(俗稱內鐵的玩意),美規車明顯粗壯許多,歐規車甚至列為選配。至於內部配備也因受限法規有大幅調整,後視鏡、座椅、車門板、用料材質...等,處處都和歐規不一樣,而且舒適配備等級明顯高於歐規許多,兩者簡直像只是共用外型與車名而已。至於後來引進台灣國產化的版本,又是另一回事了,就體質上與歐規版比較類似,外型也和歐規相同,但用料自成一格。這些不同產地的車在送交驗測單位時,當然不可能一視同仁。


驗測項目多如牛毛

4
▲噪音測試場地連柏油鋪裝品質和路面規格都嚴格限制,也考慮風力和天候因素。

送測過程就像是RPG遊戲解關,只要懂得每一關的眉角就能順利通過,否則就會陷入卡關地獄,除非高人傳授密技才能「破關」。因為很多人送測後才發現,不同規範的差異都藏在平時不會留意的細節,譬如各式燈種、玻璃、鏡面曲率,後視鏡能見度範圍、電磁相容性...,若非專家提醒,就連經常接觸各國汽車的專業媒體們,也不知道有這麼多地方需要檢驗。

由於台灣現在的車輛法規早已和國際調和接軌,也就是說,台規絕大部分是直接套用歐盟標準的,按照ARTC的說法,引進美規車當然比較可能遇到麻煩,因為很多細節都必須另外修改才可能通過。但即使是歐規車也不見得能夠保證過關,光是排放廢氣和油耗標準,每部車測出來就不一樣,按照排氣量區分等級的遊戲規格也往往讓許多大馬力的超跑徒呼負負,對許多中古車更是必須特別調校才能過關。

不過也別以為直接把一部歐洲販售的車弄進來,絕對可以掛牌;要知道,台灣的主管單位還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特別是現在各位看到的法規,都是數十年前就已經訂下,經歷多年來修修改改的結果。因此當有人高高興興地推出三輪機車、引進三輪汽車想掛牌,才發現台灣法令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條文,於是在「有規定者才能送驗,沒規定的直接封殺」大前提下,只能「按規定」允許以殘障人士用車請領三輪機車牌照,至於三輪/六輪汽車,第一關車型審驗就過不了了,當然絕對不可能在台灣掛牌。


4
▲間接視野測試指的就是後視鏡,同樣透過精密儀器在規定的位置進行測試,由光源反射到車後平面範圍來判斷是否合格。光是所謂的「規定位置」就有很大學問,這絕非找個標準身材的人坐進去看鏡子這麼簡單,而是雷射光依據座椅的R點向上推算63.5cm,將它定為駕駛者眼點,且依

還好交通部允許檢測報告可以「授權共用」,如果送測人能夠取得其他業者或個人同型車的檢驗證明,就能省去很多執行項目,檢測費也能從每輛15萬減少為5萬。而且為了解決排測等待過久,主管機關也授權多家民間實驗室與工研院分攤檢測業務,所以千萬別再以為非得送交ARTC才能掛牌。


法規亟需跟上時代腳步

4
▲雖然高速周迴道是ARTC的招牌,實際上檢測過程幾乎不需要開上去,這通常是車輛研發過程才用得到。

只是一般車廠或代理商處理送測事務的經驗豐富,自然知道如何應對,但若是想以個人名義進口車輛,極為瑣碎而冗長的檢測項目,勢必讓人望而生畏,也是讓許多人不敢輕易動念從國外購車的主要原因。雖然ARTC以開放的角度歡迎外界對送測流程加以檢驗,所有法規、程序和費用也是公開,不過站在媒體的角度來看,現行制度對於自辦進口舊車還是非常不友善,而對於大多數購買新車的消費者,則應該關心檢測標準的合理性;就如同爭議最多的排污與耗能,究竟該以什麼為基準區分等級,以及新車安全測試結果該不該公佈,才能避免讓創新科技不被拒於門外,同時讓消費者不被車商巧言矇騙,這些恐怕才是更多人關心的重點。


▲去年來台的日本古董車,再老舊每部都能在日本順利掛牌,在台灣則只能以特許身份上路。只是不知道交通部長葉匡時當時頒贈特許臨時牌給這些成員時,是否瞭解之所以台灣車迷會對這些古董車感到稀奇,部份原因是因為國內的車輛驗證制度根本不可能讓這種車上路,所以造成人前追捧、人後封殺的怪象。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改裝吉普車V.S.救災車隊,以及重車開放前的選舉造勢V.S.重型機車,所謂的「依法行政」,說穿了不過是暴露了官員「用完就丟」的便宜行事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