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就品牌 非品牌造就人

記者:文/Max 版面構成/lulu 2012-10-31

在傳媒圈的大事首推黎智英的壹傳媒即將轉手經營。對於它的理念、風格,有資格批評的應該是讀者而非同業,這部份我們無從置喙。


但我要跟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家車廠曾經爆出消費糾紛,當時蘋果接到投訴決定見刊,為求平衡報導一般記者會先問車廠有沒有什麼回應。當時車廠打算找了蘋果的廣告業務以及跟蘋果編輯部有交情的同業,打算打聲招呼,希望事情不要見報。

當時同業直接跟車廠說其他家也許可以試試看,但蘋果編輯部向來是不甩業務部的,因為它們採訪公約就明文寫到業務部不得用廣告壓力要求記者撤搞。因此蘋果公會也發表聲明,希望新東家也能繼續維持這項內規。

有時候記者會卡位拍照難免有所爭執,但我總是不能理解有些同業脫口說出你哪一家的?這樣的話語。因為他們忘了其實大家怕的不是你,而你是名片上媒體名稱。沒了風骨,當有一天離職了才發現自己原來什麼都不是。因為榮耀你的絕對會不會是品牌。

這一期我們忍痛推掉兩個採訪機會,兩個都是相當不錯的品牌。但由於長時間的只對特定媒體提供消息以及公關無理的對待,因此我們決定消極的在雜誌或是網站都盡量不再刊登這兩家品牌的消息。

當然你可以質疑汽車線上是不是因為沒有廣告媒體藉此修理車商,但不瞞大家說汽車線上沒有太多廣告也早就是一項傳統了,但這丁點媒體的格調我們還有。當一台車借三次沒有回應、當公關可以致電不回,Mail可以視而不見的時候,如同感情一樣,放下也許是個對彼此都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