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稅」這問題主要是防止房地產因為投資客惡意炒作所可能引發的社會觀感問題而制定的法案,但又怕看起來太針對房地產,遂制定了許多針對奢侈品的相關條文,舉凡50萬元以上的皮草、傢具、裝飾品,到300萬以上的汽車、遊艇等,以入關價格加上關稅、貨物稅、消費稅等等的「成本價」計算,只要超過300萬的汽車就必須在交易的發票上標示被額外課徵的10%奢侈稅金額。好樣的!第一次看到必須把進口貨物成本公佈在統一發票上的規定,要商家把所謂奢侈品的貨物成本公諸於市,這是哪門子做生意的方法?怪的是車商似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眼看六月一日就要實施奢侈稅了,也沒看到幾個車廠跳出來抗議。
高價商品反應的並不是成本,而是價值。大陸代工製造的名牌產品多到數不完,但銷售價卻可能是數千倍的勞動成本,但誰會計較呢?品牌、品質、價值,消費者關心的需求,不就是商人賴以獲利的機會嗎?而你我所身處的商業環境,不就是這麼運轉的嗎?把貨物成本公開這招,實在很難令人接受。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二十幾年前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青島新村」的劇情中,李立群描述劇中少年包子喜歡拿剪刀咖茲一聲剪掉露天電影膠卷的爽感,闖了禍被老爸奪取剪刀「高高舉起」,嚇得鄰居歐巴桑(與觀眾)極力勸阻,然後「輕輕放下」的逗趣橋段。為了打房、為了創造所謂的社會正義,弄了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奢侈稅法來打擊富人,明明進口車已經繳了60%左右的一堆稅,還要多個10%奢侈稅來打壓高價車,課稅也就罷了,還得標示課稅價格,搞不好會鬧上WTO法庭,這種奇怪的政策我看到後來會虎頭蛇尾,輕輕放下,雲淡風輕之後一切當作沒發生一樣。
事實上車商要迴避奢侈稅的方法太容易了,真正高價的五百萬以上車型反正有錢人不痛不癢,反而造成最近三個月的大搶車,先讓車商收了個大紅包。課稅邊緣的三四百萬等級車,只需要用「量身定製」法將車價成本壓低到三百萬內,之後再加裝配備就行了。想閃、能閃的,政府課不到稅;倘若因為奢侈稅使得高價車銷售大幅衰退,政府反而各種稅收都收不到,這算盤怎麼才打得精,又具有什麼拉近貧富差距的意義?我看真的只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象徵性政策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