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80、90年代的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的年代,在這一個股市破萬點、家家戶戶從以往的客廳即工廠的年代逐漸轉型成為具規模的中小型企業,許多人家也紛紛買起了進口車。其中,美式轎車予人「黑頭車」的印象,讓許多在那個年代發達的家庭以美式房車作為家庭用車。而筆者家中也正好搭上了這波風潮,父親也為家中換購了當時貿易商進口的MERCURY。 那時的美式房車,在筆者幼小的心靈中所植入的印象便是舒適、豪華,豐富的電子配備以及自動式的安全帶。這樣的印象相信也是許多人對於80、90年代美式房車的看法。其中BUICK這個百年的品牌在當時更是占有一席之地,旗下的Park Avenue以及Regal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高級房車。
擺脫刻板印象 BUICK品牌年輕化時至今日,BUICK成為了GM集團在北美僅存的四個品牌之一。力圖振作的GM企圖將BUICK的品牌形象年輕化,並且扭轉過去幾年銷售不佳的窘境。這樣的改變可從2010年式的LaCrosse在造形上的改變看出端倪,整體造型以從原本五公尺長的轎車搖身一變成為Sport Sedan。同時在北美洛杉磯車展上,BUICK也積極的推出Regal(OPEL Insignia的北美雙生車),其運動化的形象就更為明顯。
BUICK Lucerne 當家房車旗艦眼見LaCrosse和Regal紛紛走向年輕運動化,那麼百年老店BUICK向來經營的豪華房車市場又該由誰來擔綱?對此,BUICK還是留下了Lucerne這部全尺寸(Full Size)房車。以瑞士盧森命名的BUICK Lucerne,前身為LeSabre和Park Avenue。2006年剛推出時,用上的是3.8升V6的引擎,輸出數據為197匹馬力、扭力值316Nm,頂極款搭配Northstar北極星V8引擎,輸出數據為275匹馬力、扭力400Nm,兩者皆搭配四速自排。
動力充足 變速箱作動稍嫌粗糙這具3.9升的V6引擎,在一般行進上頗為安靜,配上舒適取向的懸吊,儼然一副美式大車模樣,不過在瞬間加速時卻也能提供充足的力道。然而四速自排的設定顯得有些過時,尤其是換檔銜接上的頓挫頗為明顯,若能換上五速自排,相信能帶來更佳的行路舒適性。
豪華內裝 多樣人性化配備既然是當家房車旗艦,Lucerne在內裝配備上當然是馬虎不得。淺色的真皮內裝、精緻的縫線,搭配上木紋飾版,創造出不同於LaCrosse和Regal的內裝調性。然而無論是前座或者是後座,都可以感受到寬敞的車室所帶來的舒適感。同時為了後座買家的權益,在中央扶手後方也配製了空調出風口,不過卻還是少了溫度控制,實為美中不足。 除此之外,以往美國車上會見到的電子配備,在Lucerne上也可見到:多功能的方向盤,除了定速巡航控制和音響控制鍵之外,還多了方向盤加熱裝置,這項不多見的功能,還挺能說明BUICK為了北美寒冷天氣所作出的人性化裝置;而位於儀表版下方的旅程電腦,除了顯示行車資訊之外,還能監測胎壓和機油存量。 中控台上的按鍵使用上頗為方便,按鍵也十分就手;空調採左右分區恆溫;而音響也加裝了AUX IN的功能,方便外接mp3播放器或iPod,當然買家也可選配液晶螢幕和導航系統。
年輕化外觀 BUICK不再老氣比起以往的LeSabre和Park Avenue,Lucerne在造形上的進步有目共睹:在葉子鈑上的鯊魚腮狀進氣孔,代表著引擎形式,一邊三個進氣口表示為V6車型;若為單邊四個進氣口,則為V8車型。同樣的進氣口也可在2010年的LaCrosse上看到;水箱護罩同樣維持家族特徵,採用直瀑式的柵狀設計;車尾的造型頗有歐系車的利落,且擺脫了以往大而無當的臃腫之感;同時在車側後視鏡添加了方向燈顯示功能,另一項堪稱人性化的設計。 和以往相較,Lucerne已不見老氣橫秋的造型設計,雖然在內裝上還是可嗅出些許BUICK的成熟穩重風格,不過將車門關上,Lucerne展現的又是另一番風情。然而從2006年推出至今,Lucerne在美國的能見度並不算高,2009年的銷售量更從下滑至三萬多輛,比起2008年下滑了近45%。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歸咎於GM的經營不善,2009年金融海嘯的全面影響也佔了不小的因素。時至2010年,BUICK在去年推出LaCrosse 2010年式以及積極的準備Regal上市事宜,這兩款車勢必能夠扭轉以往BUICK的形象,接下來就是看看GM如何進行市場運作了。
|
|